215985人加入学习
(6人评价)
2021年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精讲课
价格 ¥ 1280.00
该课程属于 2021心理咨询师(中科院)-实操强化拓展班 请加入后再学习

自我又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是个体对其存在状态的认知,包括对自己的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罗杰斯认为,自我概念比真实自我对个体的行为及人格有更为重要的作用,因为它是个体自我知觉的体系与认识自己的方式。自尊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

[展开全文]

心理学有一个长期的过去,但仅有一个短期的历史。

学派纷争
构造心理学 机能主义 行为主义 格式塔学派(完形) 精神分析 


 

[展开全文]
许心悦 · 2021-09-14 · 01、第一章 第一节 绪论1 0

需要与动机

概述 需要层次理论
需要种类:自然需要 社会需要 物质需要 精神需要
内部的需求 和外部的诱因
动机:是个体朝向某一目标维持这种活动的内在心理动力
同一行为背后有各种复杂动机 
形似的动机 
动机与效果

动机 兴趣 爱好 有意识的动机 无意识的动机(潜意识)

内在动机 个体内在的需要
外在动机 外部环境的影响
自我实现 尊重需求 归属需求 安全需求 生理需求

低层次的需要(缺失性的需要)被满足 高层次的需要(生长需要)才会出现
自我实现的需要 青少年期间出现





 



 

[展开全文]
许心悦 · 2021-09-14 · 该任务已被删除 0

气质动力性质的心理特征
是一个人的风格
相对稳定也有一定的后天可塑性

气质类型学说
体液说:希波克拉底 起源于哲学领域的
多血质 外向情绪稳定 胆汁质 外向 不稳定 粘液质 内向 稳定 与生俱来不具有太多情绪波动 抑郁质 内向不稳定
血型说:日本 韩国
激素说:

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
是种人格风格

性格 认知 情感 行为 倾向三个因素构成(高可塑性)

态度特征 意志特征 情绪特征 ...

人格理论
佛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的动力理论
荣格的内向外向人格类型理论
思维型 情感型 感觉型 直觉型 态度驱力型


人格特质理论 共同特质个人特质(首要中心次要特质)奥尔波特

卡特尔 共同特质 个别特质 表面特质 根源特质16PF人格因素

艾森克 内外向 神经质 精神质 三个纬度

艾森克人格问卷(EPQ)

本我(原始本能 快乐原则 生本能 死本能) 自我(现实原则) 超我(高道德感)
自我会调解大方向 当三方有冲突时















 









 

 

 

[展开全文]
许心悦 · 2021-09-14 · 该任务已被删除 0

人格的特性
独特性稳定性
整体性
功能性
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人格结构:气质是先天的 性格是后天的

 

[展开全文]
许心悦 · 2021-09-14 · 该任务已被删除 0

个体社会化的主要载体:①家庭②学校③大众传媒④参照群体(个体的态度、行为与自我评价提供比较或参照标准的群体)。

[展开全文]
何焕 · 2021-09-14 · 第二章 社会化 0

社会心理学

 

人是情境的产物

社会心理学原则

1、价值中立原则:不带预设与个人偏见(共情
2、系统性原则:系统的分析问题
3、伦理原则

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

1、实验法
2、观察法
3、调查法(访谈法、问卷法)
4、档案法

信息——结论(严谨、拉长战线)

社会心理学常见理论

1、社会学习论
理论起源:行为主义
学习机制:联想、强化、模仿
观察学习——班杜拉

四个过程:注意——保持——动作再现——动机
评价:侧重外在行为的经验结构,忽视个体的内在心理分析

2、社会交换论
(精神虐待PUA)
五个基本观点
①成功命题:得到奖赏,就重复行为,奖赏越多,重复频率越高
②刺激命题:相同的刺激,引起相同/相似的行为

③价值命题:行为结果越有价值,重复的可能性越高
④剥夺-满足命题:重复获得相同奖励的次数越多,价值越小
【边际效用递减】没增加一个单位的投入,其效用呈递减趋势
⑤侵犯-赞同命题

3、符号互动论
意义、符号对社会行为作用重大
主要观点:

自我、心智、社会我成长,不是彼此分离,而是通过符号互动的过程,三者各自形成和发展都已符号为前提,如果没有符号的能力,心智、自我会混论
语言是心智和自我形成的主要机制
心智是社会过程的进化,内化就是人的“自我互动”
行为并不是个体对刺激的机械反应,而是自己“设计”的,个体在符号互动中学会社会允许的限度内行事
个体行为受自身对情境的定义的影响,个体不断在赋予事务意义
个体与他人的面对面互动,协商的中心问题,是双方的身份和身份的意义

自我是社会的产物,是主我与客我互动的结果

4、精神分析论
弗洛伊德经典精神分析论   (意识、前意识、潜意识/动力、力比多/欲力、生本能、死本能、快乐原则、现实原则、至善原则、本我、自我、超我)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 (集体无意识)
新精神分析论 强调社会、文化因素对人格的影响

人是社会化的动物——亚里士多德

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

社会化是终生行为

 

个体社会化的基本条件:

1、较长的生活依附期
2、较好的遗传素质


个体社会化的主要载体:家庭、学校、大众媒体、参照群体

社会化类型:

1、语言社会化
2、性别角色社会化
3、道德社会化
4、政治社会化

社会角色分类:

1、先赋角色、成就角色
2、规定性角色、开放性角色
3、功利性角色、表现型角色(社会公平)
4、自觉角色、不自觉角色
 

罗杰斯

自我的结构

物质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理想自我、反思自我

自我概念的功能:

1、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稳定性、确定性)
2、解释经验
3、决定期待

 

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3岁、青春期爆棚

生理自我:8个月-3岁
社会自我:3-14岁左右
心理自我:青春期到成年
 

身份

身份属性:

①客观性②主观性③多重性④稳定性⑤契约型(双主体、理性:权力、义务、责任)

自尊=成功/抱负

影响自尊的因素:

1、家庭中的亲子关系
2、行为表现的反馈

3、选择参与和扬长避短
4、根据相似性原理,理性地进行社会比较

 

社会知觉 自我知觉

影响社会知觉的主观因素:

1、认知者的经验图式
2、认知者的动机与兴趣
3、认知者的情绪

印象形成过程中的效应

首因效应、近因效应
光环效应/晕轮效应
刻板印象

印象形成过程中的信息整合模式

加法模式
平均模式
加权平均模式
中心品质模式

常用的印象管理策略

按社会常模,管理自己
隐藏自我、抬高自我
按照社会期待,管理自己
投其所好

 

归因

控制点理论——罗特
内控者、外控者
不同的生活态度,不同的人生结果

归因原则:
1、不变性原则
2、折扣原则
3、协变原则(
凯利 三维理论  特异性、 共同性、一致性 )

 

影响归因的因素:

1、社会视角:角色不同,立场不同
2、自我价值保护的倾向
3、观察位置:
注意的中心/角落
4、时间因素:时间越久远。越解释为事件背景的原因

 

社会动机

动机过程:需要--紧张度--动机与行为--达成目标--紧张解除--新需要

主要的社会动机:

1、亲合动机长期的亲合剥夺,会导致心理问题 。外界压力越大,亲合需要越大;恐惧越强烈,亲合倾向越明显;焦虑越高,亲合越低)
2、侵犯动机(侵犯的性质:伤害行为、侵犯动机、社会评价  影响因素:①情绪唤起水平②道德发展水平③自我控制能力④群体中的社会角色⑤大众媒体的影响
本能论: 
佛洛依德-死本能 
              洛伦兹—习性学家-耗散侵犯本能

挫折-侵犯学说 :   伯克威兹
社会学系论:
习得过程:联想、强化、模仿


3、成就动机(成就动机的影响因素:①目标的吸引力②成败与风险的主观概率③个体施展才干的机会)
儿童成就动机的培养:家庭氛围,社会氛围
4、权力动机(因素:①社会控制的需求②对无能的恐惧)
5、利他动机(因素:①外部因素②自然环境③时间压力④利他对象的特点⑤社会情境⑥利他者的心理特征  {心境、内疚的补偿、人格、利他技能})
社会生物学:
人和动物都有保护物种延续的本能 (集体无意识
社会规范论:人类道德的交互性规范、社会责任规范

社交情绪

消极社交情绪:社交焦虑、嫉妒(羞愧+愤怒+怨恨)、羞耻、内疚、自罪感

 

态度

态度的特点:①内在性②对象行③稳定性

态度组成(ABC模型):①认知成分②情感成分③行为倾向成分一般三者协调一致,若不一致,情感成分占主导地位

态度与行为

很多时候,两者存在不一致,态度是行为的重要决定因素,但行为还受情境、认知、过去的经验的影响

态度与价值观的区别:①价值观是抽象的,态度是具象的②价值观更稳定,对行为的影响更直接③态度,取决于价值,客观价值很重要,但主观价值更重要

态度的形成:①依存阶段②认同阶段③内化阶段

态度转变的影响因素:①传递者的因素(传递者的威信、传递者的立场、说服的意图、说服者的吸引力)②信息的因素(权威人物-信息差异、引起适度的畏惧心、信息的价值倾向性,传递方式:面聊)③接收者的因素(原有态度与信念的特点、人格因素:依赖性、自尊水平、社会赞许动机、个体心理倾向:叛逆心理、惯性、面子等)④情境因素(预先警告、分心/注意分散:降低防御、重复频率:与说服效果呈倒U型曲线)

态度转变理论

1、海德的平衡理论:强调人与人的相互影响,“费力最小原则”,尽可能少的转变情感因素,二维持态度平衡
2、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个体关于自我、环境、态度对象的认知,彼此是协调还是失调四种失调(①逻辑矛盾②文化价值冲突③观念矛盾④新旧经验相悖)
3、社会交换论:个体态度转变的关键,诱因的轻度

 

沟通

沟通七要素:

人的60%-65%的信息传递属于身体语言沟通

反应阶段:冻结反应、逃跑反应、战斗反应、亲和反应

人际关系

人际距离:公众距离(3-7米)、社交距离(1-3米)、个人距离(0.5-1米)、亲密距离(0-0.5米)

人际关系:个体性、直接性、情感性

良好的人际关系原则:①相互性②交换性③自我价值保护原则④平等原则


人际关系的三位理论-舒茨:三种人机需要*两种满足方式(主动表象、被动表象),6种基本的人际关系趋向:主动包容式、被动包容式、主动支配式、被动支配式、主动情感式、被动情感式

 

人际吸引

人际吸引的因素:①熟悉与临近(交往频率与喜欢程度呈倒u型曲线)②相似与互补(相似:信念、价值观、人格、兴趣、爱好、社会背景、地位、年龄、经验,最重要的是,双方感知到的相似性;互补:需要的互补、社会角色和职业的互补、人格特性的互补,互补也能产生吸引力)③外貌④才能⑤人格品质

 

社会影响

从众——自愿

从众的意义:社会性,是一种互动行为,有利于形成社会共同规范;对个人适应社会有重要意义;从众,但不盲从。

从众的类型:真从众,权益从众,反从众

从众的主观原因:寻求行为参照,对偏离的恐惧,群众凝聚力

从众的影响因素:①群体因素(群体成员的一致性,群体凝聚力,群体规模{临界值3-4人})②个体人格因素(自我评价,场独立/场依存)③情境的明确性④其他因素(性别、智力、职业等)

模仿的意义:①模仿是学习的基础②适应作用③促进群体形成

塔尔德的“模仿律”:①下降率(下层模仿上层)②几何级数律(时尚、谣言)③先内后外律(先本土,再外减)

暗示的分类:他人暗示,自我暗示,有意暗示、无意暗示,直接暗示,间接暗示,暗示、反暗示

影响暗示的主要因素:
1、暗示者的权力、威望、社会地位、人格魅力
2、被暗示者的场独立性、自信、知识水平、年龄、性别等
3、被暗示者所处情境

社会感染:双向性、爆发性、接受的迅速性

爱情

 

[展开全文]

人和动物都有保护物种延续的本能。比如人类社会中保护小孩子

[展开全文]

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展开全文]

参照物不同,运动的感知不同

[展开全文]

智商应和同

[展开全文]
田祥 · 2021-09-08 · 该任务已被删除 0

绘本:不要讲,尽可能让孩子已自己的方式呈现绘本(孩子如何理解绘本)

[展开全文]

心理问题的命名:自我认知的一致性

解决问题的几大取向:

精神分析:深层情感体验

认知学派:适合理性认知的构建

行为主义:纠正本能行为习惯

人本主义:适合提升人的积极自愈能力(基础)

道家思想:适合现代人焦虑过剩问题

 

[展开全文]
陈旭卉 · 2021-09-07 · 62、第六章 第一节 概述2 0

后天学习理论:

  1. 强化说:巴甫洛夫,斯金纳
  2. 社会学习说:班杜拉,布鲁纳

 先天成熟理论:乔姆斯基

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理论:皮亚杰

 

[展开全文]

婴儿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1. 言语真正形成,初步掌握本民族言语模仿)
  2. 思维能力出现,直觉行动是思维的主要
  3. 自我意识
[展开全文]

第一单元记忆及记忆过程
起忆是过去的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过去的经验,指的是过去对事物的感知、思考、情绪体验、动作操作。
它以映象的形式存储,需要的时候提取出来。
上述概念充分理解,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
选择题

 

记忆的种类(这部分充分理解,大概率出选择题)
1、根据记忆的内容和经验的对象
分为五种。(1)形象记忆:以感知过的具体形象为内容的记忆,以视觉和听觉为主,具有直观性。人类的记忆从形象记忆开始,只有经过形象记忆才能成为人的直观经验。
(2)情景记忆:亲身经历过的,对时间、地点、人物和情节的记忆。
(3)语义记忆/语词-逻辑记忆:以词语所概括的事物之间的关系以及事物之间的意义和性质为内容的记忆。如法则、定理和公式,与抽象思维的关系密切,为人类所特有。

(4)情绪记忆:以体验过的情绪情感为内容的记忆,具有重现性。
(5)运动记忆:以操作过的运动状态或动作形象为内容的记忆,如各种技能的形成。

2、根据记忆时意识参加的程度划分
(1)外显记忆:在意识的控制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任务产生的有意识的影响。是个体能够意识到的。
(2)内隐记忆:在个体无法意识的情况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任务所产生的无意识影响。
在保持时间上:内隐记忆长于外显记忆;在干扰的形式上:内忆不容易被干扰,不容易遗忘。

 

[展开全文]
邓爱萍 · 2021-09-06 · 04、第一章 第四节 记忆 0
  1.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反应。
  2. 感受性,即感觉能力
  3. 感觉阈限,即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4.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呈反比
  5.  
[展开全文]

需要分为:自然需要、社会需要、物质需要、精神需要。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不平衡状态,是一种“缺失感”。需要达到一定强度时,使人意识到自己的需要时,就会形成动机,他是推动行为的内部条件。诱因,是推动行为的外部条件。动机使个体朝向某一个目标,维持这种活动的内在心理动力。

[展开全文]

定义情绪和情感: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个人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态度表现在脸部,行为表现在四肢、躯干、言语。

情绪有情景性、短暂性,而稳定性、持久性,具有理性色彩。情绪具有冲动性,与其理性成反比;而情感具有理性价值,它可以知道和调整我们的行为。而情绪带有明显的外部表现,而轻钢更加内隐,而不是外显,其更容易从细节处流露出来,而和表情没有必然关系。

功能:传递信号,沟通思想;是个体求得适应环境、求得生存发展的重要方式;驱动人的行为,是人的动机系统;组织功能,是心理活动的组织者;人的情绪不是直线,而是正弦曲线。

情绪和情感的种类:快乐(愿望得到满足);愤怒(愿望达成过程一再受到妨碍);恐惧(缺乏处理或摆脱可怕情景的能力);悲愤(失去热爱或盼望的事物)

情绪的种类:心境、激情、应激。

心境:是一种微弱的、持久而具有弥漫性情绪体验;

激情:强烈的、爆发的、持续时间短的情绪状态;

应激:出现意外事件或危险情景情况下出现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心境:微弱。平静,弥漫、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

激动:爆发性、冲动性、持续时间短、明确的指向性、表情鲜明。

应激:超压性、超负荷性。产生原因:个体意识到情景超出了自己应付时,就会处于应激状态。有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

情感分类:道德感;美感;理智感。

意志:有意志地确立目标,调整和支配行为,并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意志过程中,内心动机的4种冲突:双驱式冲突、双避式冲突、趋避式冲突、双重趋避式冲突。

意志品质: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自制性。

[展开全文]

授课教师

心理咨询师 大咖讲师

课程特色

视频(66)
PPT(21)
下载资料(20)
作业(56)

最新学员

学员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