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1725人加入学习
(6人评价)
2021年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精讲课
价格 ¥ 1280.00
该课程属于 2021心理咨询师(中科院)-实操就业三证班 请加入后再学习

柯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可以归纳为三点:1.道德发展具有固定不变的顺序。2.达到后习俗水平的个体并不多,而第6阶段的道德准则则是抽象的,适于全人类,但却是难以实现的。3.环境和社会文化因素职能决定道德发展的内容和速度,不能影响道德发展顺序。

 

[展开全文]
刘后秀 · 2021-09-26 · 第三章 青年期 0

爱情,婚姻与家庭

爱情,是人际吸引的最强烈的形式。

是人际关系中最亲密的关系之一,属于一种亲密关系,爱慕之情

是身心成熟到一定程度的个体,对异性产生的有浪漫色彩的高级情感。

身心相对成熟的个体

高级情感,而不是低级情绪(爱情伴随着深刻性,夹杂着理性在里面,也有很感性的成分在里面)

(异性魅力)(爱情:互相吸引的情绪情感)

情感和情绪

情绪来得快,去得快。

情感:

有生理基础,包括性爱因素,而不是纯粹的精神依恋(安全感,被接纳,被包容,被互动,被尊重,)(身心同时存在)

意味着奉献的意愿(不意味着索取,高级情感,理性是放下的,主动奉献的意愿很强)

爱情核心是对异性魅力的知觉。(男女层面性层面性吸引;亲密关系的弥补)产生了向往

(纯粹的主观感情/内心潜在的衡量)

哈特菲尔德-爱情的分类:激情爱;伙伴爱

(激情爱多巴胺分泌)(激情爱:拥有想要为主要特征)(伙伴爱:比较缓和(母性或者父性,弥补之前缺失或者缺乏的亲密关系))

伙伴爱:处得来,相互分工,满足对安全爱的需求(内啡肽:安于这个东西,内心得到满足,内心得到满足)

不同的阶段,某种爱占的成分不一样

李-爱情分类:

浪漫式(能给人想象力,夹杂着很多激情,激发对生活的期待感和想象力)

好朋友式(伙伴爱,更像是好友,能够共融)

游戏式(不打算负责,玩一会儿是一会儿)

占有式(想占有)

实用式(觉得这个人有用)

利他式(想为他奉献与承诺)

社会交换论-爱情的发展阶段

求爱是一种理智的行为,是一种潜在价值的最大化

阶段一:取样与评估

阶段二:互惠

阶段三:承诺

阶段四:制度化

分手:(看不起)价值权衡下的及时止损,以前损失的就不要了,再耗下去情感以及各反面都要受损,感觉灵魂是一种损耗,不想再损耗生命能量了,想要一个更舒适的生命状态

激情和浪漫,维持不了太久,波浪线的发展状态(波幅大小和变化)(可再生)

除了浪漫和激情,其他什么都没有,关系也不会维持很久。

两个人之间的关系之所以会维持很久是因为:当激情和浪漫下来时候,还有亲密可以依托

互相扶持,安静舒适的相处

 

[展开全文]

社会影响

从众

社会促进与社会懈怠

模仿,暗示和社会感染

社会影响:在他人的作用下,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发生变化的现象(一个人受到外界他人的影响)

从众:在群体压力下,个体在认知、判断、信念和行为等方面自愿地与群体中的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

从众:“随大流”,表现为个体的意见与行为,和群体的多数人符合(显得不要那么独特,显眼)

引起从众的群体压力,可以是真实存在的,也可以是想象的

这种影响,可能是意识下的理性选择

也可能是无意识地不自觉

从众行为,不管是不是人的本意,但一定是人的自愿。

从众的意义-社会性

从众是一种互动行为,有利于形成社会共同规范。

对个人适应社会有重要意义

从众,但不要盲从(没有抹杀个人的重要性,而是选择此时此景哪一个排在第一位)

从众的类型:

真从众

权宜从众

反从众:表现形式上,与从众行为相反(选择)(心理认同大家的想法,但是为了解决问题,表现得跟大家不一样)

从众行为的主观原因

寻求行为参照(寻找大家规范,适应群体)(主动靠近大家,先放下个性)

对偏离的恐惧(害怕被孤立以及偏离标准)

群体凝聚力

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①群体因素

群体成员的一致性

群体凝聚力

群体规模(临界值3-4人)

②个体人格因素:自我评价,场独立/场依存

(独立于群体/依附于群体)

管理者都是场独立,但是才不采取从众是一个方法问题

③情境的明确性:情境明确,不容易被某一个立场所影响;情境不明朗,容易被某一个立场所影响

④其他因素:性别,智力,职业等

(有些职业职业需要立场穿梭,那么这个人从众性就小很多)

社会促进与社会懈怠

社会促进/社会助长:他人在场,提高了个人的绩效。

社会干扰/社会抑制:他人在场,降低了个人的绩效。

社会促进/社会助长:结伴效应,观众效应

优势反应强化说

他人在场,个体的动机水平会提高

优势会得到表现,弱势会得到抑制。

优势反应:已经掌握的很熟练的动作。(激发反应速度和兴奋性)(促进)

弱势反应:正在学习、不熟练的动作。(意志)

机制1:竞争动机

机制2:对他人评价的认知

社会懈怠/社会逍遥:群体一起,个人付出的努力降低。

责任意识降低,个体被评价焦虑减弱

如何解决:责任划分到人,更加具体一下

模仿,暗示和社会感染

模仿:在没有压力的条件下,个体受他人影响模仿他人,使自己和他人相同/相似的现象。

模仿是人们相互影响的一种方式。

榜样是模仿的条件,模仿是自愿的,有时是无意识的

模仿者的举止近似于其模式的榜样

(神似)

模仿的意义:模仿是学习的基础

适应作用

促进群体形成

”人世间的东西,要么是模仿,要么是发明“

模仿的发展趋势:从无意模仿到有意模仿

从游戏模仿到生活模仿

从对外部特诊模仿,到内部实质内容的模仿

塔尔德的“模仿率”

下降律:下层模仿上层

几何级数律:时尚,谣言等(小道消息,几何倍数的增长,群体的喜好和倾向)

先内后外律:先本土,再外域

暗示:非对抗的条件下,通过语言,表情,动作等信息对他人施加影响,使其接受暗示者的意见和观点,或者按照所暗示的方式去活动。

含蓄,间接。

暗示的分类:他人暗示,自我暗示(自证预言(无意识引领着自己去发生))

有意暗示,无意暗示

直接暗示(自己),间接暗示(通过另外的人)

暗示,反暗示(侦查,反侦察)

影响暗示效果的主要因素

暗示者的权力,威望,社会地位,人格魅力(相对)

被暗示者的场独立性,自信,知识水平,年龄,性别等(觉得自己很厉害了)

被暗示者所处情境,如处于困难情境(此时,有人暗示,你越容易跟着走),缺乏社会支持

社会感染:较大范围的信息,情绪的传递过程,通过语言,表情,动作引起众人的相同情绪和行为。

双向性(互动),爆发性,接收的迅速性

社会感染的方式:个体间的感染,大众媒体的感染,大型开放群体的感染

合适的态度来应对群体和社会舆论,来更好的切入社会舆论,让社会舆论得到平息,至少不会变的更坏,甚至是问题解决,甚至原本是负面新闻,转变成一个好的新闻,有利于这个人的名声,名气。

[展开全文]

童年期儿童思维的基本特征:1、本质特征是依赖具体内容的逻辑思维。2、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度。3、思维类型变化的转折年龄在9-10岁。(《基础理论》247页)

[展开全文]
刘后秀 · 2021-09-25 · 第三章 童年期 0

婴儿  机能游戏

象征性游戏是以幼儿的经验为基础,通过想象建构虚假情境的创造性活动。象征性游戏是幼儿期的游戏特点,又称假装游戏。

童年及以后  规则性游戏

 

象征性游戏是以幼儿的经验为基础,通过想象建构虚假情境的创造性活动。象征性游戏是幼儿期的游戏特点,又称假装游戏。

[展开全文]
刘后秀 · 2021-09-25 · 第三章 幼儿期 0

婴儿经历:自发性微笑-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
【自发性微笑】是生理反射性微笑,【无选择的微笑】是婴儿偏好人的声音和面孔,题中对着熟人和陌生人都微笑就是这种微笑。在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阶段,婴儿能够区分熟悉人和陌生人的声音和面孔,开始对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微笑反应,对熟悉者报以更多的微笑,因此称为【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

 

新生儿两类无条件反射:第一类有明显的生存意义,食物反射、防御反射和定向反射等。食物反射包括觅食反射、吮吸反射和吞咽反射;防御反射包括眨眼反射、呕吐反射和喷嚏反射等。它们是机体适应环境和保护自身的必要的反射行为,被称为生存反射。第二类,无明显适应价值,包括抓握反射、行走反射、游泳反射、围抱反射和巴宾斯基反射等。

句子要简短,且基本上合乎句法;语速减慢,这要靠增加停顿,而不是靠每个词的发音拖长;话语多重复等。

 

[展开全文]
刘后秀 · 2021-09-25 · 第三章 婴儿期 0

皮亚杰认为,心理既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动作.即动作是认识的源泉,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

[展开全文]
刘后秀 · 2021-09-25 · 第三章 概述 0

沟通与人际关系

沟通的结构与功能

身体语言沟通

人际关系的原则和理论

人际吸引

人际互动

沟通的结构与功能

沟通,是信息的传递与交流的过程,包括人际沟通(小范围),大众沟通(跟媒介有关系,身份不重要)。

沟通过程由七个要素构成:

人际沟通的分类:正式沟通,非正式沟通

上行沟通,下行沟通,平行沟通

单向沟通,双向沟通

口头沟通,书面沟通

现实沟通,虚拟沟通

沟通网络:正式沟通网络:正式群体中,成员之间的信息沟通结构。(管理学)

非正式沟通

(来源不需要知道,具有博眼球性)

身体语言沟通:人的60%-65%的信息传递属于身体语言沟通

大脑边缘系统,最诚实的大脑

冻结反应:听到出乎意料的信息,反应不过来

逃跑反应:看到不喜欢的人或信息,会远离对方或者背对对方。

战斗反应:攻击性的,主动地靠近,攻击或倾向性。

亲和反应:看到喜欢的人或信息,会靠近对方或者正面转向对方。

人际距离:公众距离(3-7m)

社交距离(1-3m)

个人距离(0.5m-1m)

亲密距离(0-0.5m)

人际关系:人与人在沟通和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

个体性:你和某一个人之间,个体之间。

直接性:你与对方直接的沟通。

情感性:很喜欢这个人,不讨厌这个人

人际关系的原则和理论

人际关系建立与发展的阶段

定向阶段

情感探索阶段

稳定交往阶段

(兼容)

自我暴露与人际关系的深度

自我暴露的四个层次:兴趣爱好方面;社会态度;自我概念与个人的人际关系;隐私方面

(别有用心之人会引导你做隐私方面的自我暴露,对你的隐私表示理解,并不会对你做任何隐私方面的表露)

自我暴露与人际关系的深度
一般来说,两者呈正比

毫无关系的纯陌生人状态(网友,键盘侠)

公众人物(适度的自我暴露)

良好的人际关系:相互性;交换性;自我价值保护原则;平等原则

相互性(相互获益)

交换性:综合价值的权衡和匹配

自我价值保护原则:关系再好,不要经常做出攻击性的行为或者类攻击性的行为来引发对方的防御。

平等原则:双方是平等的

人际关系的原则和理论: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舒茨

人有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包容(无条件接纳),支配(在关系之中,不仅被包容,还被引领),情感

人际需要,决定了其与社会情境的联系,影响心理健康

影响心理健康或者修复心理健康的是关系,人在关系当中成长,培养了心理健康,修复了心理健康。

3种人际需要×2种满足方式(主动表现,被动表现)

得到6种基本的人际关系趋向:

主动包容式,被动包容式

主动支配式,被动支配式

主动情感式,被动情感式

童年期的人际需要是否得到满足,以及由此形成的行为模式,对成年后的人际关系几乎起着决定性作用。

包容需要的满足与人际行为

支配需要的满足与人际行为

情感需要的满足与人际行为

群体的形成与解体,也是一样的

群体形成过程:包容,控制(纪律感),情感的循环过程。

群体解体过程:情感不和(自尊不满足),失去控制,难以包容

人际吸引:个体与他人之间,情感上互相亲密的状态,是人际关系的一种肯定形式。

按照吸引程度:

人际吸引可分为亲合(最基本的善意,最简单的态度倾向),喜欢和爱情。

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①熟悉与邻近

交往频率与喜欢程度呈倒U型曲线。

②相似与互补

相似:信念,价值观与人格;兴趣,爱好;社会背景,地位;年龄,经验

最重要的是,双方感知到的相似性(信息的解读比信息更重要)

互补:需要的互补;社会角色和职业的互补;某些人格特征的互补,如内向与外向,行政能力

互补也可以产生吸引力

③外貌:外表能产生光环效应

④才能:才能可以产生吸引力,也可能被人理解为威胁,

适当犯点小错,反而增加魅力。

⑤人格品质:真诚是善意,但不一定非要自我暴露,也不意味着非要介入对方

人际互动:

人机互动的形式:

合作:为达到某种目的,互相配合的过程

目标一致

共识与规范(能力各有侧重,互相成为一个整体,然后就会有一个规范来约束(权利,义务,责任))

相互信赖的合作氛围(合同)

竞争:争夺一个共同目标的行为

目标稀缺,双方共同争夺。

可能出现0和冲突(一输一赢),也可能双赢

是理性过程,按照规范

人际中,双赢是最好的

枪打出头鸟(没必要非要做最高点的人,没人永远在最高点,不要过分与别人敌对,要保证保留尊重对方的地盘,也尊重自己的地盘,唯一要竞争过得人是自己,而非打赢别人)

[展开全文]

态度的形成与转变

态度概述

态度转变

态度测量

态度:个体对特定对象的评价和稳定的反应倾向。

态度的特点:内在性,对象性,稳定性

态度的三成分:ABC模型

情感成分(affection)

认知成分(cognition)【理性】

行为倾向成分(behavioral tendency)

一般来水,上述三者是协调一致的,如果不一致,情感成分会占主导地位(人的理性和情感发生冲突时,会被情感所导向。)

态度与行为,很多时候,两者存在不一致。

态度事行为的重要决定因素,但行为还收情境,认知,过去的经验的影响(行为是综合衡量以及理性加工的结果。)

态度和价值观:态度是具象的,价值观是抽象的

价值观更稳定,对行为的影响更间接。

态度,取决于价值,客观价值很重要,但主观价值更重要。

态度的功能:工具;自我防御;价值表现;认知

态度的形成:依从阶段,认同阶段,内化阶段

(由外而内)

态度转变的影响因素:1.传递者的因素

传递者的威信;传递者的立场;说服的意图;说服者的吸引力

态度转变传递者的立场(说服-防御;站在对方这一面(共情)(防御降低,体会对方,更容易听从的你的建议))

2。信息的因素:

权威人物-信息差异(综合作用)

引起适度的畏惧心(过于吓人的东西是不会听的)

信息的价值倾向性(有没有价值,价值如何,对我是否有用)

信息的提供方式面聊(直接方式,人的友好性更容易传递,各个方面的信息也更加容易传递,效率更高更好,传递正式感)

3.接受者的因素

原有态度与信念的特点:

人格因素:依赖性,自尊水平,社会赞许动机(得到社会赞许来改变自己的动机,原有态度和信念)

个体心理倾向:叛逆心理,惯性,面子等

(去放松对方,按摩对方的自尊,松化对方之前固定住的东西)

4.情境因素:预先警告;分心/注意分散:降低防御;重复频率:与说服效果呈倒U型曲线(适度重复,但不要过度重复,也不能一点都不重复)

态度转变理论:1.海德的平衡理论

强调人与人的相互影响,“费力最小原则”,尽可能少的转变情感因素,而维持态度平衡。

(不能一本正经的让人进行改变。)

2.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

个体关于自我,环境,态度对象的认知,彼此是协调还是失调。

(很多时候,人并不是客观理性的,人是为自己的情绪和体验服务的)

四种失调:逻辑失调;文化价值失调;观念失调;新旧经验相悖

3.社会交换论

个体对得失进行权衡后,产生的趋向于回避态度。

个体态度的转变的关键是,诱因的强度。

人不是被动的受环境影响,而是主动对诱因进行周密计算。

这个计算过程,未必意识的到

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交往,很多时候是一种物质与非物质的价值的对等,价值的平衡和交换

衡量得失。

态度的测量:投射测验;行为反应测量;测谎仪的原理

[展开全文]

社会动机与社会情绪

社会动机

主要的社会动机

常见的社交情绪

社会动机:人的社会属性,社会需要引起的动机

动机过程:需要-紧张度-动机与行为-达成目标-紧张解除-新需要(循环)

主要的社会动机:亲和动机;侵犯动机;成就动机;权力动机;利他动机

亲和动机:亲社会动机(与外界之间是一个友善的态度)

长期的亲合剥夺,会导致心理问题。

外界压力越大,亲合需要越强。

恐惧越强烈,亲合倾向越明显;焦虑越高,亲合越低。(焦虑往往来源于最近的人(高考焦虑,害怕最近的人的评价))

第一个孩子,比后续的孩子,恐惧越强的时候,亲合越高

成就动机特点:

个体的发展,有赖于一定水平的成就动机。

抱负水平,取决于成就动机的强弱

与个体的成败经验也有关系。

成就动机的影响因素:目标的吸引力

成败与风险的主观概率

个体施展才干的机会

主要的社会动机:

儿童成就动机的培养:家庭氛围;社会氛围

家庭氛围:自律训练,和谐的家庭氛围,良好的互动模式

社会氛围:城市的文化特点,学校/班级的氛围

权力动机:个体希望影响和控制他人的心理倾向

两个因素:社会控制的需求,对无能的恐惧。

(变态:成长环境的互动,不能安心于被关心;对自己无能是很恐惧的,控制别人,别人都听我的,那就能证明是有能力的)

侵犯动机/攻击动机:有意伤害他人,以使自己获得平衡和满足的心理倾向。

侵害的性质由伤害行为,侵犯动机,社会评价三方面组成(积极与消极)

广义的侵犯:包括各种社会评价

狭义的侵犯:专指反社会行为

侵犯行为的原因解释:

本能论:弗洛伊德-死本能

洛伦兹-习性学家-耗散侵犯本能

挫折-侵犯学说“侵犯是挫折的一种后果”

博克威滋:挫折导致的不是侵犯本身,而是愤怒的情绪准备。另外,与侵犯有关的刺激物也很重要

社会学习论:挫折后的侵犯/退缩,是后天习得的结果。

习得过程:联想,强化,模仿。

习得的不能,与归因方式有很大关系。

侵犯行为的影响水平:情绪唤起水平;道德发展水平;自我控制能力;群体中的社会角色(人们更容易惯着某种社会角色,那这个社会角色就对人们产生侵犯行为);大众媒体的影响

利他动机:
利他行为的原因解释:

社会生物学:人和动物都有保存物种延续的本能(集体无意识)

社会规范论:人类道德的交互性规范,社会责任规范。

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

外部因素

自然环境

社会情境:他人在场,事情的介入必要

时间压力

理他对象的特点(相似/无害/有吸引力)

利他者的心理特征:心境;内疚的补偿;人格;利他技能,

社交情绪:个体在交往中的主观体验,是社会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的反映。

几种常见的消极社交情绪:社交焦虑(可观察,可供学习的榜样多,就有可能学会社交的规则);嫉妒(羞愧+愤怒+怨恨);羞愧;内疚/自罪感

将嫉妒转化为自我提升的动力,就可以转换为好的情绪;一直沉浸在嫉妒之中,嫉妒就只能是个消极情绪

 

 

 

 

[展开全文]

社会知觉与归因

社会知觉

印象形成与管理

归因

社会知觉:关于社会信息的知觉(个体对他人、群体的知觉(人际知觉);个体对自己的知觉(自我知觉))

人的社会化,社会动机,态度,社会行为都以社会认知为基础

影响社会知觉的主观因素:认知者的经验图式(经历过的一切)

认知者的动机与兴趣

认知者的情绪

印象形成与管理

印象是个体头脑中有关认知客体的形象。

个体接触新情境的时候,一般会按照经验,对情境进行归类,确定这件事情对自己的意义,这一过程叫做印象形成。

印象形成过程中的几种效应:首因效应(第一感觉),近因效应(最近发生的事情),光环效应/晕轮效应(这个人身上有某一个光环,滤镜),刻板印象(人们对某一个个体,群体比较死板的印象)

印象形成过程中的信息整合模式:加法模式;平均模式;加权平均模式(侧重);中心品质模型(只看最中心的品质)

印象管理/整饰/控制:个体以一定的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即个体进行自我形象的控制,使别人对自己的印象符合自己的期待。(个体适应社会的方式。)

常用的印象管理策略:

按社会常模(社会平均水平),管理自己(遵循共性)

隐藏自我,抬高自我

按社会期待,管理自己(管理自己的人设)

投其所好

归因

归因:个体根据线索,对人的行为原因进行推测和判断的过程。

内因,外因,及综合原因

稳定性原因,易变性原因

可控性原因,不可控性原因

(不同的归因,不同的人生)

控制点理论--罗特

内控者(生活态度,以及结果会更好),外控者(自己受害者,外部过错方)

归因原则:不变性原则,折扣原则,协变原则

不变性原则:追求不变的联系

折扣原则:如果有其他原因,那么第一个原因的作用会打折扣。

协变原则:几个因素共同作用。(找到各种可能性因素,来规律性认识一个问题)

凯利:三维理论,认为人们进行最全面的信息采纳和归因时:特异性信息(针对各种事情一样,还是针对这个事情这样),共同性信息(不同的人都这样,还是就这个人这样),一致性信息(对于这些信息是都这样,还是比较独特的)

准确,有效(认知学派:人在认知世界的时候希望自己更加科学,准确的)

影响归因的因素

社会视角:角色不同,立场不同。(心理学家为心理过程说话)

自我价值保护的倾向(有利于自我认知的归因)

观察位置:注意的中心/角落。(人们会更容易归因于更容易看到的点,最吸引眼球的人)

时间因素:时间越久,越解释为事件背景的原因(归因于时代,而不是人)

 

 

[展开全文]

任务6:05、第一章:第五节:思维、言语及想象

 

本章内容:

第一单元:思维概述

第二单元:思维的种类

第三单元:概念形成于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

第四单元:语言与言语

第五单元:表象与想象

主要分享后面三个部分

 

第一单元:思维概述

一、什么是思维?

概念回顾:

注意:对信息进行初步过滤

感觉和知觉:接受直接的刺激信息

记忆:将信息储存在头脑中

思维:在以上心理过程的基础上,对信息进行更深层的加工。

一、思维的定义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的认识。

上述内容,理解概念,大概率出选择题。

 

2、思维的特性:

2.1、间接性:

2.2.1、去认识没有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如:看到下雪推测很冷)

2.1.2、根本不能感知的事物(如,科学家推测遥远的宇宙)

2.1.3、可以预见未发生的事(如,天气预报、自然预警)

 

我的理解:思维特性的间接性是靠去认识没有直接作用与感官的事物、根本不能感知的事物产生的,这样我们才可以预见未发生的事。

 

2.2、概括性:

概括性:把具象信息的共性抽取出来,形成一般性的认识。

概念就是概括的结果,以的形式出现

上述内容,记住思维的两个特点,大概率考选择题。其他,理解即可。

总结:

思维是对经验的改组

是对头脑中已有经验不断更新和改组

是探索和发现新事物的过程

如,每个人的人生哲学,一生都处于不断地微调和修正中。

 

思维的操作过程:

1、分析与综合

分析:把事物整体分解为部分的过程

综合:把事物的各个部分结合起来,形成整体的过程。

2、抽象与概括

抽象抽取事物共同的本质特性,舍去其个别非本质属性的过程

概括:把这些共同的本质属性综合起来的过程

这部分准确理解,大概率考选择题

 

我的理解:思维的操作过程是:先分析与综合,然后再抽象与概括

 

第二单元:思维的种类

1、根据思维过程的凭借物不同

动作思维:以实际动作为主要凭借物的思维

如,而同摆积木,数手指

这个动作发生了我才能思考

形象思维:以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为凭借物的思维

如,人们聊天时,脑子里会不断出现画面,所以能带入情境。

举例:有些人听课听不进去、不入门,像听天书一样,觉得很难学,原因是脑子无法形成画面感。

抽象思维:以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进行的思维

如,学习心理学的过程,就是在心理学的概念体系、理论框架基础上,对心理和行为进行判断、推理的思维训练过程。

这部分准确理解每个概念,大概率出选择

 

我的理解:思维的种类,根据思维过程的凭借物不同,分为:动作思维:以实际动作为主要凭借物;形象思维,就是以具体的形象或表象为凭借物抽象思维:以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为住。

 

2、根据思维探索目标的方向不同

聚合思维:把信息聚合起来,朝同一个方向

给你很多琐碎的东西求很多答案——求结论

发散思维: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不同途径探求各种答案

给你一个东西或内容,让你——开脑洞

 

3、根据思维的创新程度

常规性思维:运用已知的方法解决问题

例:用数学公式解决应用题

创造性思维:以新异、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

站在旧的框架外,去观察事物,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例:每一个心理咨询案例,都是要求咨询师观察信息、提出问题、与来访者一起解决问题的过程。(每一个案例都是独特地,每个心理咨询师都要在最短地时间内将来访者将信息整合好)

 

第三单元:概念形成于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

一、概念的形成

内涵:指的是其包含的事物本质属性

外延:指的是属于这个概念的个体

举例:

鸟的内涵:有羽毛且几乎覆盖全身的卵生脊椎动物

鸟的外延:麻雀、喜鹊、企鹅等等。

这部分内容理解,一般不考。

 

二、问题解决及对问题解决的研究

问题解决:就是在问题空间内进行搜索,以便从问题初始状态达到目标状态的过程

举例:李开复: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问题解决的阶段

1、发现问题

认识到问题的存在,并产生解决问题的动机。善于发现问题,思维水平发展的重要标志。

2、分析问题

对问题背后的要素关系进行分析,明确问题的障碍之所在。

3、提出假设

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是问题解决中具有创造性的阶段。

4、验证假设

确定已经有效地解决问题。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既有知识经验的迁移

2.原型启发

3.思维定势——先前的思维活动形成的心理准备状态对后继同类思维活动的决定趋势。

积极作用——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消极作用——妨碍问题的解决

妨碍人们学习的最大障碍,并不是未知的东西,而是已知的东西。——贝尔纳

4、动机强度

中等强度的动机是最容易解决问题的

动机强度并不总是与活动效率成正比。

太低的动作强度,不能调动个体积极性

太高的动机强度,带来心理压力、抑制思维活动、降低问题解决的效率

适中的动机强度,最有利于问题解决。

耶基斯——多德森定律

面对越难的问题,要保持低的动机水平(不把这个难题当回事),越容易的事情反而要保持高的动机水平

5、个性因素

这部分内容理解,有可能出多选题

 

我的理解:

我们知道,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先是知识经验的迁移,然后通过原型的启发后,一定的思维定势积极消极作用的最好印证!动机强度是由个性因素决定的!

 

第四单元:语言与言语

语言是以语音和文字为物质外壳,以词为基本单位,以语法为构造规则的符号系统

言语是交流的工具,言语是交流的动作过程言语借助于语言、表情和动作

这部分理解,小概率出选择题。

 

1、言语活动的中枢机制

表达性失语症

接受性失语症

失读症

失写症

这部分能够再认,小概率出选择题

 

第五单元:表象和想象

表象:是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头脑中浮现出来的画面形象

想象:是以已有的表象为素材,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这两个概念,准确理解,中等概率出选择题

 

1、想象的种类

想象分为:无意想象、有意想象

有意想象分为:再造、创造想象、幻想

 

1.1、无意想象::没有一定目的,在一定的刺激影响下,不由自主地引起地想象

梦是无意想象地极端例子

在梦中,经历一些稀奇古怪地事情

幻觉是异常精神状态下地无意想象

如幻听、幻视等

1.2、有意想象:有预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

画家画画

作家创造小说

建筑师设计楼房

1.2.1、创造想象:不依据现成的描述,独立的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如:写书的原创性与重复率

特点:首创性、独立性、新颖性

影响因素

第一、创造性的动机

第二、原型启发与联想

第三、积极的思维活动

第四、灵感与专注的劳动


1.2.2、再造想象

鲁迅创作:《啊Q正传》——创造想象

读者在脑子里呈现形象——再造想象

依赖条件:

1、刺激物的鲜明生动程度

2、主题对作品的理解

3、主题本身丰富的表象贮备、知识经验

 

1.2.3、幻想:与个人的生活愿望相联系,指向未来的想象

根据幻想的社会价值和有无实现的可能性,把幻想分为积极的幻想(理想)和消极的幻想(空想)

 

 

 

 

 

[展开全文]

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是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引导作用的心理活动。

 

任何态度的转变都是在沟通信息与接受者原有态度存在差异的情况下发生的。研究表明,对于威信高的传递者,这种差异较大时,引发的态度转变量较大;对于威信低的传递者,这种差异适中时,引发的态度转变量较大。

 

美国学者霍夫兰德等人提出过一个态度转变的模型,涉及四个要素:1传递者➡2沟通信息➡3接受者➡4情境(背景)

行为反应测量是测谎仪的工作原理。它的理论依据是,个体的心理状态、心理过程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到他的外在生理体征和外在行为上。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和测量个体的身体距离、生理指标等来测他的内在态度。

态度无法直接测量,一般使用间接的方法。常用的态度测量方法有量表法、投射法、行为反应测量法

态度的维度:1,方向2,强度3,深度4,向中度5,外显度。

[展开全文]
刘后秀 · 2021-09-23 · 第二章 态度 0

社交焦虑是一种与人交往时,觉得不舒服、不自在、紧张甚至恐惧的情绪体验。主要原因是评价恐惧,害怕他人的消极评价,形成过程比较复杂,成长过程种经常遭受挫折、缺少社会支持、自我体验强烈、自卑、模仿与暗示都可能强化社交焦虑。

 

社交焦虑伴有生理上的症状,如出汗、脸红、心慌等。社交焦虑是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个体为了回避导致社交焦虑的情境,通常是减少社会交往,选择孤独的生活方式。

[展开全文]
刘后秀 · 2021-09-23 · 第二章 社交情绪 0

旁观者效应是指他人在场对利他行为的负面影响,在场的人数越多,利他行为发生的可能性有时越小。独自一人时,个体利他的可能性反而增加。这是由于他人在场导致去个性化,个体的责任意识丧失;或者个体倾向。

男女搭配,干活不累.社会促进也称社会助长,指个体由于他人在场而提高任务绩效的现象。性别助长指对于性意识发展成熟的人,异性有高于同性的特别行为促进作用。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助长现象。

 

群体压力可以在个体有意识的情况下发生作用,使个体通过理性抉择,选择从众;也可以在没有意识的情况下发生影响,使人不自觉的跟随多数人行动;属于被动的接受影响的形式。

 

阿希的经典从众实验:哪条直线和标准线一样长。

[展开全文]
刘后秀 · 2021-09-23 · 第二章 社会影响 0

爱情和喜欢容易搞混淆。按照鲁宾的理论,爱情和喜欢之间的主要区别包括1、依恋:卷入爱情的恋人在感到孤独时,会高度特异地去寻求自己恋人的伴同和宽慰;而别人不能有同样慰籍的作用。2、利他:恋人彼此高度关怀对方的情感状态,感到使对方快乐和幸福是自己的责任,并对对方的不足表示出高度宽容。3、亲密:恋人对对方有高度依赖,并且有特殊的身体接触需要。

 

婚姻不是7年之痒,而是5年就开始痒。专栏内容:印度学者古普塔等访问了印度西北部城市的50对夫妻,发现由爱情结合的夫妻婚后5年,彼此爱的情感开始不断地减少;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由父母之命而结合的夫妻,开始爱情水平并不高,但他们的感情会慢慢增加。

 

有学者认为,上古时代,经济动机>繁衍动机>爱情动机。中古时代,繁衍动机>经济动机>爱情动机。现代社会,爱情动机>繁衍动机>经济动机。

[展开全文]
刘后秀 · 2021-09-23 · 第二章 爱情 0

社会角色和群体会影响个体的侵犯性。社会对某种社会角色比较容忍,侵犯行为就比较容易发生;群体活动时,导致个体去个性化,个体侵犯性倾向于增加。

 

多德拉指出,攻击行为往往是挫折的结果。1、攻击发生强度与欲求不满的量成正比;挫折越大,攻击的强度越大。2抑制侵犯的力量同该侵犯可能受到的预期惩罚的强度成正比例的关系;3挫折强度一定的情况下,预期惩罚越大,侵犯发生的可能性越小,如果预期惩罚一定,挫折越大,侵犯可能性越大。

[展开全文]
刘后秀 · 2021-09-23 · 第二章 社会动机 0

凯立的三维归因:三高归因于刺激客体(一致性、共同性、特异性都高),一高归因于行为主体(一致性高、共同性、特异性都低),特高归因于背景(一致性低、共同性低、特异性高)。

如果是可控的原因,表明个体通过主观努力可以改变行为及其后果。对可控性因素的归因,人们更可能对行为做出变化的预测。对不可控因素的归因,人们较可能对未来的行为做出准确的预测。

 

影响归因的因素:①社会视角(人们角色和处境不同,观察问题的视角就不同,对事情的看法也会有差别,因为对行为原因的解释也会有明显的不同。)②自我价值保护倾向。③观察位置。④时间因素。

[展开全文]
刘后秀 · 2021-09-23 · 第二章 归因 0

中心品质模式指在印象形成中,人们往往忽略一些次要的、对个体意义不大的特征,仅仅根据几个重要的、对个体意义大的特征来形成总体印象。

[展开全文]
刘后秀 · 2021-09-23 · 第二章 社会知觉和印象 0

罗杰斯认为,自我概念比真实自我对个体的行为及人格有更为重要的作用,因为它是个体自我知觉的体系与认识自己的方式。

 

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大致经历三个阶段,即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最后到心理自我。

[展开全文]
刘后秀 · 2021-09-23 · 第二章 自我、身份与自尊 0

授课教师

心理咨询师 大咖讲师

课程特色

视频(66)
PPT(21)
下载资料(20)
作业(56)

最新学员

学员动态

王乐2 开始学习 04、第一章 第四节 记忆
林溪 开始学习 13、第二章 第一节 概述3
孙莉亚 加入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