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7892人加入学习
(6人评价)
2021年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精讲课
价格 ¥ 1280.00
该课程属于 2021心理咨询师(中科院)-实操强化拓展班 请加入后再学习

1、观察法:

有目的,有计划系统观察人心理和行为,依结果来推断心理发生发展规律

也叫自然观察法

常用

不能随意干扰被观察者的行为和活动

定量分析和记录

行为出现次数(微表情,讲到某一场景)

包话对其的影响大小

一般不用录音机和录像机

如果用要征得对方的同意(记不下来的用这种来代替回忆)

签保密协议(如果需要用研究的话)

2、调查法(访谈法、问卷法),也叫自评法,他评法

就某一问题,用口头或书面的形式向被调查者提问

3、测验法

标准化测验,有很多因素要考虑到

信息要做得有科学性

4、实验法

严格控制情况下,因果关系,正负情况

如:A和B,因为A所以等于B

若干因素,综合作用,产生一个结果

举例:家庭和学校教育塑人,原生家庭和新生家庭的不同

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

是科学性最强的一种方法

以上内容深刻理解

电影:1971年美国《死亡实验》、1961年美国耶鲁大学《电醒心中》心理学书

5、个案法

针对一个案例作详尽的研究

作心理咨询之前,先把自己作为个案研究。

6-24学习

第二节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割裂脑实验,右利手来说,左半球言语功能优势,右半球空间知觉和形象思维优势。

考选择题

大脑两半的功能分工

左右半球在某些方面有优势

额叶-运动中枢

包含内分泌系统影响心理

垂体腺、肾上腺、甲状腺、性腺等

上述内容简单了解即可

(三)高级神经活动的反身学说

意识和行为是一种反射,1)条件反射是生理现象,也是心理现象。

2)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兴奋和抑制

3)无条件反射,人和动物不学而能的

4)操作条件反射,主动作出动作,获得奖励

充分理解,会出选择题。

 

 

 

 

 

[展开全文]
杨丽丽2 · 2021-06-24 · 该任务已被删除 0

三高归因于刺激客体(一致性、共同性、特异性都高),一高归因于行为主体(一致性高、共同性、特异性都低),特高归因于背景(一致性低、共同性低、特异性高)。

[展开全文]
甘祥 · 2021-06-23 · 第二章 归因 0

为 心理过程说话

[展开全文]
甘祥 · 2021-06-23 · 该任务已被删除 0

耶基斯多德
亲合动机 --亲社会

成就动机--抱负水平(影响因素:目标的吸引力,成败与风险的主管概率,个体施展才干的机会)
儿童成就动机的培养:家庭氛围,社会氛围

权利动机:个体希望影响和控制他人的心理倾向
因素:社会控制的需求、对无能的恐惧

侵犯动机:有意的伤害他人,以使自己获得平衡和满足的心理倾向 
弗洛伊德-死本能
挫折-侵犯学说
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情绪唤起水平,道德发展水平,自我控制能力,群体中的社会角色,大众传媒的影响

利他动机--利他行为是以人为对象的亲社会行为

 

[展开全文]
甘祥 · 2021-06-22 · 该任务已被删除 0

第二天学习重点

1、大脑分为:额叶、顶叶、枕叶、颞叶;

2、内分泌正常的时候影响心情;

3、意识和行为是一种反射,

4、条件反射即是生理现象又是心里现象

5、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兴奋和抑郁,

6、无条件反射:不学而能

7、操作条件反射:主动做出动作

8、条件反射:被动学习

 

[展开全文]
宋长虹 · 2021-06-18 · 该任务已被删除 0

第一天学习重点笔记

1、人的心里是人脑的机能;2、心理学发展简史:德国心理学家冯特结合了哲学心理学内容在1879年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的心里使用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有影响力的心里实验室 3 、

 

[展开全文]
宋长虹 · 2021-06-17 · 该任务已被删除 0

jkjkhifd knkc-oojo oo

 

jooowjo

[展开全文]
陈祖 · 2021-06-16 · 该任务已被删除 0

要给可能性留有空间

[展开全文]
甘祥 · 2021-06-16 · 该任务已被删除 0

猴子能认识事物的外部联系,说明他们的心理发展到 了思维萌芽阶段

有善有恶:世硕

与人本主义心理学关系最不密切的概念是观察学习

[展开全文]
刘伟莹 · 2021-06-11 · 第一章 绪论 0

人格是各种心里特征的

[展开全文]
杨乐 · 2021-06-10 · 该任务已被删除 0

四、研究心理现象的原则和方法

1. 研究原则:

  • 客观性:抛弃主观的预设,还原真实本来的样子,中立的态度
  • 系统性:不要纠结于一个要素,心理问题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 发展性:变化的、不固定的
  • 实用性:要以问题解决为导向

2. 研究方法

  • 观察法 :有目的、有计划地系统观察人的心理和行为,根据观察结果来推断心理的发生发展规律(自然观察法)不能随意干扰、对观察对象进行记录
  • 调查法:访谈/问卷。用口头或书面的形式让受试者自评
  • 测验法:标准化测验(经过标准化活成的测量工具)国外的样表需要本土化
  • 实验法:主试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观察被试的行为和活动,探索心理活动的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
[展开全文]
程一a · 2021-06-07 · 该任务已被删除 0

第一节:绪论

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

基础心理学:以正常成年人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最基本、最一般的规律。

一、基础心理学的内容:

1. 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

2. 情绪/情感过程:人对外部世界的主观体验

3. 意志过程:控制管理自己的行为去实现目标

需要/动机、能力、人格

 

二、人的心理的本质

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ep:狼孩儿

 

三、心理学简史

1. 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和独立的标志:冯特1879年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有影响的心理实验室

科学:可验证性

 

2. 学派纷争:

构造心理学--意识有哪些组成

机能主义--杜威,实用主义,实际意义是什么,心理对于人类有适应社会的作用意义

行为主义--华生,不要研究意识要研究行为,基本公式:刺激->反应,环境控制论,我想塑造什么样的儿童就给他创造什么样的环境就好了

格式塔学派--完形,整体大于局部之和

精神分析--弗洛伊德,潜意识,他认为决定一个人心理、行为的不是你能觉察到的意识层面,而是觉察不到的潜意识层面,潜意识非常庞大而且起到心理动力的作用。

 

3. 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取向

人本主义--把人当成人看,心理需要,尊重人的价值,尊重人的心理需求,提倡人的自我实现。

认知学派--人有认知能力,这个认知能力可以不断发展完善,我们人的一生都在不断认识自我、发展完善自己的人生哲学、完善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当我们自我认知不完善的时候,遇到外界刺激解释不通就容易产生矛盾(就像我不愿意努力一样?)当认知完善之后,外界的刺激就会变成智慧

生理心理学、量子力学......

[展开全文]
程一a · 2021-06-07 · 该任务已被删除 0

第三章   发展心理学

心理发展的内容

一、心理的各系发展,指动物种系演进过程中的心理发展

二、心理的种族发展:指人类心理的历史发展。

三、个体心理发展:㧈人类个体从出生到衰亡的整个过程中的心理发展。

心理发展的特点

一、发生:从无到有

二、发展:从简到繁,从低级到高级

心理发展的性质

一、心理发展的整体性

二、心理发展的社会性

三、心理发展的活动性

四、心理发展的规律性

1.心理发展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2.心理发展的方向中性和顺序性

3.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

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特征

一、年龄特征是心理发展各个阶段的规定性,是本质特征,具有普遍性。

1.时间是心理发展的一个维度,心理发展是在时间中进行的。

2.心理发展与年龄大致对应,而非绝对同步。

3.年龄和心理发展不是因果关系

二、年龄阶段的根源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认知起着主导作用。

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一、遗传和环境是心理发展的动因,是本质问题

二、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关系问题,是心理发展过程的问题

三、心理发展的内动力和外动力的关系问题

四、关键期问题

第二单元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功能和特殊性

一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功能 

1.描述

2.解释

3.预测

4.控制

二、发展心理学研究的特殊性

1.发展心理学是专门研究个体心理和行为如何随着年龄增长而发展变化

2.体现的是心理发展的过程性和动态性,是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核心特点

3.因年龄差距大,需要考虑不同的方法的年龄适应性,而采取一些特殊方法。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设计方式

一、横向研究设计

是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同时对不同年龄走的被试者进行比较研究的设计方法,又称横向比较研究。

优点:适用性,时效性

缺点:人为的联结性,组群效应

二、纵向研究设计

对相同的研究对象,在不同的年龄或阶段进行的长期的反复观察的设计方法,也称纵向跟踪研究

优点:能够系统地了解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能够提示从量变到质变的规律

缺点:时效性较差,被试者容易流失。可能出现练习效应和疲劳效应

三、纵横交叉研究设计

 

发展心理 学研究方法的新趋势

一、跨文化比较研究

二、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性研究、

三、研究方法的整合

四、训练研究和教育实验越来越受重视

 

 

第三单元   心理发展的动因

 

遗传因素决定心理发展

一、遗传因素决定心理发展的理论被称为遗传决定论

二、代表人物是优生学的创始人高尔顿

1.心理发展是受遗传因素决定的

2.心理发展过程保是这些先天内在因素的自然显现

3.环境(包括教育)只起一个引发的作用,最多只能促进或延缓遗传因素的自我显现而已。

 

环境因素决定心理发展

一、环境因素决定心理发展的理论被称为环境决定论

二、代表人物是行为主义心理学派创始人华生

1.心理发展是由环境因素决定的

2.片面的强调和机械地看待环境因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3.否认遗传因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遗传与环境共同决定心理发展

一、二因素论

1.心理发展是由遗传环境两个因素决定的

2.把遗传和环境视为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同等成分,看作是两种各自孤立存在的因素

3.企图揭示各因素单独发挥作用的程度 。

 

通过社会学习获得行为发展

一、通过社会学习获得行为发展的理论被称为社会学习理论

二、代表人物是班杜拉

1.观察学习

2.替代性强化

 

社会文化因素决定心理发展

维果次基创立的文化历史理论指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是由社会文化历史因素决定的。心理的实质就是社会文化历史通过语言符号的中介而不断内化的结果。

一、高级心理机能的制约因素

1.低级心理机能,动物和人共有

2.高级心理机能,人类所特有

3.心理机能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有四个指标:随意化、概括抽象化、整体化、个体化

二、文化历史因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源泉

1.社会文化活动是智力发展的源泉

2.以语言为中介使心理活动发生质变。儿童掌握了语言,才能真正使低级心理机能转化为高级心理技能。

三、教育和教学与心理发展的关系

1.最近发展区

2.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

3.学习和指导的最佳期限。第一以个体的发育成熟为前提,第二以一定的心理技能发展为重要条件。

 

心理发展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一、儿童心理发展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1.在心理发展中,主体和客体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2.主体和客体相互转化的互动关系。

3.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受个体主观能动性的调节。

 

二、认知发展本质的适应理论和主动建构学说。皮亚杰认为智力的本质是适应。

1.图式即认知结构,具有对客体信息进行整理、归类、改造和创造的功能,使主体有效地适应环境。

2.同化是主体将环境中的信息纳入并整合到已有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同化使图式得到量的变化。

3.顺应是当主体的图示不能适应客体的要求时,就要改变原有图式或创造新的图示,以适应环境需要的过程。顺应使图式得到质的改变。

4.平衡是主体发展的心理动力,是主体的主动发展趋向,皮亚杰认为主体与环境的平衡是适应的实质。

三、心理起源于动作,动作是心理发展的源泉。

四、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

1.成熟

2.成熟  一种是物理经验、另一种是数理逻辑经验

3.社会环境

4.平衡化

 

 

第四单元  心理发展的过程

心理发展理论

一、心理发展的连续论

二、心理发展的阶段论

三、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1.心理发展的不均衡性与心理发展的连续性的阶段性的统一

2.心理发展中的量变、质变关系与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

 

 

 

 

 

 

 

 

 

 

 

 

 

 

[展开全文]
郝静 · 2021-06-08 · 该任务已被删除 0

第三单元  离婚

夫妻间的心理冲突:

1.需求不满

自我价值不满,自尊受损

性需要不满

感情需要不满

经济需要不满

休闲、爱好差异过大

2.价值观念的差异

价值观念的差异,未必全是坏事

有差异是必然的,关键在于是否愿意彼此妥协、靠近

取决于彼此是否看得起

3.自我的疏离

各自追逐自己的利益,而不向对方靠近

遇到分歧,各持己见,不愿放下自我

一方痛苦时,另一方起不到心理支持作用

彼此调试的太慢,耽误了节奏

4.性层面的差异

性愉悦的实质,是彼此身心共同参与的一种情感审美需求,是表达情感、证实魅力的过程。

良好的性关系,不仅带来多巴胺,还有内啡肽。

离婚的常见原因

家族功能得分过低。

一方/双方体验感很差,且没有找到解决方法

婚姻成长期,没有顺利过度。

对爱情持有高期待。

 

第四单元  家庭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

由婚姻关系 、血缘关系/收养关系构成。

家庭关系是一种初级社会群体,具备社会关系的特点。

家庭关系相比其他社会关系,更具有亲密性、深刻性。

对于儿童来说,家庭是社会的模拟。

家庭当中,具有情感性,有爱,有规范性。

0.1情感的满足,无条件的接纳孩子

0.2社会规则及人格的培养

家庭的结构要素:

家庭成员数量 

代际层次

夫妻数量

家庭的结构模式

核心家庭:夫妻+未婚子女

主干家庭:夫妻+一结已婚子女

联合家庭:夫妻 +两对以上已婚子女

其他家庭:如单亲家庭、丁克家庭等

家庭的功能

经济功能

性的功能

生育功能

抚养与赡养功能

感情交流功能

教育功能

休闲与娱乐功能

影响家庭功能的因素

社会与环境因素

家庭成员的心理能力

家庭成员的人际距离

 

 

 

 

 

 

 

 

 

 

 

 

 

 

[展开全文]
郝静 · 2021-06-04 · 该任务已被删除 0

第二单元  婚姻

婚姻是男女结成夫妻关系的行为,是家族成立的基础和标志。

婚姻关系的实质,在于其社会性。

婚姻行为取决于婚姻动机

动机一:性需要 

动机二:繁衍需要(集体无意识)

动机三:经济学层面的理性考虑

夫妻关系的类型:1.爱情型

外表与性吸引/人格魅力的吸引,因此爱情产生。

后者更具有稳定性,且超越外表。

并不是够漂亮,就可以被“豪门”接纳。

有了爱情发生,不等于有能力维持爱的关系。

2.功利型

因某些条件和标准,而选择对方

理性色彩浓厚

难以获得爱情享受

一定条件下的关系危机

3.平等合作与分工型

平等分担家务

根据自己的特点,合理分权

双方的角色均被认可,均被尊重

彼此的价值者得到实现,且彼此心怀感恩

家庭气氛和谐稳定

4.建设型 

建设中,勤恳踏实

有短期的具体目标

但缺乏诗和远方,精神生活匮乏

可能危机:缺乏意义感,琐碎的生活,有厌倦感

5.惰性型

思维惰性,不愿意接受变化的未来

不愿意查找问题、解决问题

不愿意承认关系在不同阶段的变化性

只希望按老样子生活

6.失望型

对婚姻的期待过高,不切实际

对方不是想象的完美,感到失望。

7.一体型 

在长期的生活中,建立了互相体贴、合作的关系 

性格、爱好、习惯,融为一体

彼此将对方看作“自己”的一部分

最大化的接纳彼此的真实自我,是真正好的亲密关系

 

 

 

 

 

 

 

 

 

 

 

[展开全文]
郝静 · 2021-06-04 · 该任务已被删除 0

    人都有感觉和知觉的能力,但这种能力是有边界的。在边界内我们要敢于相信自己;在边界外,我们应心存敬畏。

    知觉是多种感觉的综合,它具有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和恒常性。眼见不一定为实,有可能知觉加工出错,我们会产生错觉、会断章取义、会在记忆中遗漏、会因观察不到位而心存偏见、也会固守刻板印象......

    作为心理咨询师,应该具备共情能力,不以个人情绪为标准,给边界外的可能性留出空间。

[展开全文]
薛秋菊 · 2021-06-04 · 该任务已被删除 0

第八节  爱情、婚姻与家庭

第一单元  爱情

爱情,是人际吸引的最强烈的形式,是身心成熟到一定程度的个体,对异性产生的有浪漫色彩的高级情感。

身心相对成熟的个体

高级情感,而不是低级情绪 

有生理基础,包括性爱因素,不是纯粹的精神依恋

意味着奉献的意愿

内容是多元的,核心是对异性魅力的知觉。

哈特菲尔德--爱情的分类

激情爱   极度的喜欢、极度的激情、多巴胺want

伙伴爱---内腓肽 内心被满足

李(J.Lee,1973)---爱情的分类

浪漫式

好朋友式

游戏式

占有式

实用式

利他式

斯腾伯格“爱情三元论”

亲密(喜爱)

浪漫之爱(亲密+激情)

伴侣之爱(亲密+承诺)

激情(迷恋)

愚昧之爱(激情+承诺)

承诺(空爱)

完美的爱(亲密+激情+承诺)

社会交换论--爱情的发展阶段

求爱是一种理性的行为,是一种潜在价值的最大化

阶段一:取样与评估

阶段二:互惠

阶段三:承诺

阶段四:制度化

思考:如何看待分手行为?

激情和浪漫。,可以持续多久?  只要你愿意,激情和浪漫是可再生的。

 

 

 

 

 

 

 

 

 

 

 

 

 

 

 

[展开全文]
郝静 · 2021-06-03 · 该任务已被删除 0

认知过程
情绪/情感过程
意志过程
需要、动机
能力
人格
19世纪末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有影响的心理实验室,标志着心理科学的诞生和独立
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展开全文]
甘祥 · 2021-06-03 · 该任务已被删除 0

第七节  社会影响

 

社会影响,是在他人的作用下,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发生变化的现象。

第一单元  从众

从众,是在群体压力下,个体在认知、判断、信念和行为等方面自愿地与群体中的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

从众,俗称“随大流”,表现为个体的意见与行为,和群体的多数人符合。

引起从众的群体压力,可以是真实存在的,也可以是想象的,

这种影响,可能是意识下的理性选择。也可能是无意识下的不自觉、

从众行为,不管是不是人的本意,但一定是人的自愿。

从众的意义 ---社会性

从众是一种互动行为,有利于形成社会共同规范。

对个人适应社会有重要意义。

从众,但不要盲从。

从众的类型:真从众、权宜从众、反从众(表现形式上,与从众行为相反)

从众行为的主观原因

寻求行为参照

对偏离的恐惧

群体凝聚力

影响从众的因素

1.群体因素

群体成员的一致性

群体凝聚力

群体规模(临界值3-4人)

2.个体人格因素

自我评价

场独立/场依存  场(就是一种群体无形的氛围)

3.情境的明确性

4.其他因素

性别、智力、职业、等    比如科研人员,强调的是原创性,不雷同,所以不从众

第二单元  社会促进与社会懈怠

社会促进/社会助长,即他人在场,提高了个人的绩效。

社会干扰/社会抑制,即他人在场,降低了个人的绩效。

社会促进/社会助长,两个效应

结伴效应

观众效应

理论解释:优势反应强化说

他人在场,个体的动机水平会提高,

优势会得到表现,弱势会被抑制

优势反应:已经掌握的很熟练的动作

弱势反应:正在学习、不熟练的动作。

机制1:竞争动机

机制2:对他人评价的认知

社会懈怠/社会逍遥,即群体一起,个人付出的努力降低

责任意识降低

被评价焦虑减弱

第三单元  模仿、暗示和社会感染

一、模仿

在没有压力的条件下,个体受他人影响仿照他人,使自己和他人相同/相似的现象。

模仿是人们互相影响的一种方式。

榜样是模仿的条件,但模仿是自愿的,有时是无意识的。

模仿者的举止近似于其模仿的榜样。

模仿的意义

模仿是学习的基础

适应作用

促进群体形成

模仿的发展趋势

从无意模仿到有意模仿

从游戏模仿到生活实践模仿

从对个部特征模仿,到内部实质内容的模仿。

塔尔德的“模仿律”

下降律:下层模仿上层

几何级数律:时尚、谣言等

先内后外律:先本土,再外域。

二、暗示

暗示,是在非对抗的条件下,通过语言、表情、动作等信息对他人施加影响,使其接受暗示者的意见和观点,或者按照所暗示的方式去活动。

含蓄、间接

暗示的分类

他人暗示、自我暗示---自证预言

有意暗示、无意暗示

直接暗示、间接暗示

暗示、反暗示(侦查、反侦察)

影响暗示效果的主要因素

暗示者的权力、威望、社会地位、人格魅力

被暗示者的场独立性、自信、知识水平、年龄、性别、等

被暗示者所处情境,如处于困难情境、缺乏社会支持。

三、社会感染

社会感染,是较大范围的信息,情绪的传递过程,能过语言、表情、动作等方式引起众人的相同情绪和行为。

双向性

爆发性

接受的迅速性

社会感染的分类

个体间的感染

大众传媒的感染

大型开放群体的感染

 

 

 

 

 

 

 

 

 

 

 

 

 

 

 

 

 

 

 

 

 

 

 

[展开全文]
郝静 · 2021-06-02 · 该任务已被删除 0

第19课

第六节  沟通与人际关系

第一单元 沟通的结构与功能

沟通,是信息的传递和交流的过程,包括人际沟通、大众沟通、沟通过程由七个要素构成。

信息源--信息-通道-信息接受者--背景-障碍--反馈

人际沟通的分类

正式沟通、非正式沟通

上行沟通、下行沟通、平行沟通

单向沟通、双向沟通

口头沟通、书面沟通

现实沟通、虚拟沟通

沟通网络

正式沟通网络:正式群体中,成员之间的信息沟通结构。Y式、圆周式、链式、轮式、全通道式

非正式沟通网络

流言式、焦束式、偶然式

第二单元  身体语言沟通

人的60%--65%的信息传递属于身体语言沟通

大脑边缘系统,最诚实的大脑

冻结反应

逃跑反应

战斗反应

亲和反应

人际距离 

公众距离(3-7米)

社交距离(1-3米)

个人距离(0.5-1米)

亲密距离(0-0.5米)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在沟通与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

个体性、直接性、情感性

第三单元 人际关系的原则与理论

人际关系建立与发展的阶段

定向阶段

情感探索阶段

情感交流阶段

稳定交往阶段

自我暴露与人际关系的深度

自我暴露的四个层次

兴趣爱好 方面

社会态度

自我概念与个人的人际关系

隐私方面

自我暴露与人际关系的深度,一般来说,两者呈正比,毫无关系的纯陌生人状态

公众人物

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原则 

相互性   彼此获益

交换性

自我价值保护原则

平等 原则

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舒茨

人有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包容、支配、情感

人际需要,决定了其与社会情境的联系,影响心理健康。

3种人际需要 * 2种满足方式(主动表现、被动表现)

得到6种基本的人际关系趋向

主动包容式、被动包容式

主动支配式、被动支配式

主动情感式、被动情感式

童年期的人际需要是否得到满足,以及由此形成的行为模式,对成年后的人际关系几乎起着决定性作用。

包容需要的满足与人际行为

支配需要的满足与人际行为

情感需要的满足与人际行为

群体 的形成过程:包容、控制、情感的循环过程。

群体解体过程:情感不和、失去控制、难以包容。

第四单元  人际吸引

人际吸引,是个体与他人之间,情感上互相亲密的状态,是人际关系的一种 肯定形式。

按吸引程度,人际吸引可分为亲合(善意)、喜欢和爱情。

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

1.熟悉与邻近  交往频率与喜欢程度呈倒U型曲线

2.相似与互补

相似:信念、价值观与人格、兴趣、爱好、社会背景、地位、年龄、经验、最重要的是,双方感知到的相似性。

互补:需要的互补,社会角色和职业的互补,某些人格特征的互补,如内向与外向,行政能力,互补也可以产生吸引力。

3.外貌  外貌能产生光环效应

4.才能  才能可以产生吸引力,也可能被人理解为威胁,适当犯点小错,反而增加魅力。

5.人格品质 积极品质、中间品质、消极品质

第五单元  人际互动 

互动,由自我互动、人际互动、社会互动组成。

人际互动,就是人际相互作用,是一种角色互动。

人际互动的形式:

合作:为达到某种目的,互相配合的行为。

目标一致,共识与规范

相互信赖的合作氛围。

竞争:争夺一个共同目标的行为。

目标稀缺,双方共同争夺,可能出现零和冲突(一赢一输),也可能双赢。是理性过程,按照规范。

人际中,双赢是最好的。

不要过分的与别人敌对。

 

 

 

 

 

 

 

 

 

 

 

 

 

 

[展开全文]
郝静 · 2021-06-02 · 该任务已被删除 0

授课教师

心理咨询师 大咖讲师

课程特色

视频(66)
PPT(21)
下载资料(20)
作业(56)

最新学员

学员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