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5967人加入学习
(6人评价)
2021年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精讲课
价格 ¥ 1280.00
该课程属于 2021心理咨询师(中科院)-实操强化拓展班 请加入后再学习

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是多种感觉的综合,是自然而然的过程,并不需要刻意为之。

2、感觉是一切高级心理现象的基础。

3、刺激物来源不同:外部感觉(五感);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内脏觉等)。

4、感受性,感觉能力。感觉阈限,最小刺激量。两者反比。绝对阈限(最小刺激强度);差别阈限(两个刺激之间最小变化量)。

5、波长380-780纳米(可见光)

声波16-20000赫兹(可听)

6、感觉适应:视觉(明适应、暗适应)

感觉后像:正后像(后像和刺激物性质相同);负后像(相反)。

感觉对比:同一刺激物在不同刺激下,感受不同。

自我认知,社会认知都是在对比中产生。

联觉

7、知觉的特性: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经验和认知),恒常性(门开门关)

对象不同:物体知觉和社会知觉(人)

是否符合客观现实:正确的知觉和错觉

错觉:T、圆,要求客观,中立

特性:空间知觉(大小、形状、距离、方位)、时间知觉(延续性和顺序性)、运动知觉(物体在空间空的位移被知觉到)

距离知觉的线索:肌肉运动线索(眼周肌肉);双眼线索(双眼视差产生深度知觉)。

真动:物体的运动被知觉到。

运动错觉:似动现象(霓虹灯);诱导运动(云动,月动);自主运动(星星)。

[展开全文]
贾悦 · 2021-04-17 · 该任务已被删除 0

自我概念: 我觉得我是谁, 我觉得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对我自己的认知. 我既是一个观察者,又是一个被观察者.

主我,客我: 我们做所有事, 经历所有的顺利或不顺利, 最终形成的收获, 增加了我是谁的这个答案, 丰富了完整了我是谁的这个答案. 

镜我: 我认为别人是如何看待我的.

罗杰斯认为, 镜我比真实自我对人更重要.

树立好的自我认知

我想要在别人看得起我的基础上看得起自己

自我概念的功能,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稳定性,确定性.

解释经验: 我经历了什么事不重要, 重要的是我如何解读, 变成内心当中的意义,来供我所用

决定期待

自尊,是个体对自己的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

自尊=成功/抱负

[展开全文]
杨霞林 · 2021-04-17 · 该任务已被删除 0

1、研究心理现象的原则:

客观性(科学的方法和步骤,中立的态度);系统性(多因素作用);发展性(变化和发展);实用性(解决问题)。

2、研究心理现象的方法:

观察法(明确目的,不参与,表格化);调查法(访谈法、问卷法);测验法(标准化);实验法(因果);个案法(生活常见)。

3、美.罗杰.斯佩里,割裂脑实验,左,言语;右,空间知觉和形象思维;

法.布洛卡,言语表达区域叫做布洛卡区;

大脑两半球单侧化;

4、意识和行为是一种反射。

条件发射是心理、生理现象;

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

条件反射(人为)和无条件反射(天性);

操作条件反射(自主学习)。

5、高级神经系统的基本规律

条件反射的抑制(外、保护性、消退、分化);扩散和集中;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动力定型(顺序定型)

 

 

 

[展开全文]
贾悦 · 2021-04-17 · 该任务已被删除 0

选择题

1、基础心理学的内容:认知过程(五感,想象);情绪/情感过程(人的态度、体验);意志过程(心理);需要、动机能力人格

知、情、意、需、能、格。

2、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例:狼孩卡玛拉)

[展开全文]
贾悦 · 2021-04-16 · 该任务已被删除 0

第一章 绪论

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活动规律的科学

基础心理学:以正常成年人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最基本最一般的规律的心理学基础学科。

上述内容,一般不考,但要充分理解。

第一单元 基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

基础心理学的内容 前面三种简称:知情意

1.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

2.情绪/情感过程:人对外部世界的态度和体验,反映了需要。

3.意志过程:心理对目标行为的支配力量。

4.需要、动机:需要使人内在的不平衡状态,是心理活动的内部推动力。需要转化成具体的做事动机。

5.能力:完成任务需要的个性心理特征

6.人格: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先天气质、后天性格)

上述标黄内容,可能考选择题,要基本掌握,能够再认。后面会讲,现在不需要记忆。

第二单元 人的心理的本质

问题:人的心理是怎样产生的?依存于什么?来源于何处?

答: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1. 无机物和植物没有心理,没有神经系统的动物也没有心理;神经系统越复杂,心理功能越完善。

​​​​​​​上述标黄内容,经常考选择题

第三单元 心理学发展简史

第四单元 研究心理现象的原则和方法

[展开全文]
郭苗a · 2021-04-16 · 该任务已被删除 0

婚恋、家庭心理咨询

夫妻关系咨询注意事项:

关系,是双主体的,而不是单方面的。

关系不是你,不是我,而是你我之间的东西。

好的关系,可以容纳两个人,可以给予双方很好的满足和支持。

尊重和共情能力,大于一切。

夫妻之间是一个整体,无我,而有关系。

即为整体,则是家庭的核心关系,一起面对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因为外界影响,而起了内讧,彼此怀疑。

夫妻之间的性心理咨询:

身体层面的性和谐,其前提往往是情感层面的和谐。

它是彼此异性魅力的表达和互相吸引的过程。

性爱焦虑的根源,对于结果的焦虑。

系统脱敏。

亲子关系咨询注意事项:

亲子关系,也是双主体的,而不是单方面的。

18岁以内,父母对关系起着主导作用。

孩子对父母,是配合关系。

亲子关系不是为父母服务的,而是为孩子的人格成长服务的。

孩子不是要对父母负责,而是要为自己负责。

家庭规则。是社会规则的模拟,不同的是,多了一份无条件的爱。

好的亲子关系,使双方愉悦,给双方支持。

 

[展开全文]

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咨询

幼儿、儿童期的心理咨询(6岁以内)

常见问题:产生难以摆脱的惊恐感,不安全感。

不良体验来自于外界环境,而不是自身内部。

解决问题的方向:

必须改善外界环境,如家庭氛围

父母无条件的爱,放松平和的环境

避免儿童成为糟糕的夫妻关系的替罪羊

父母要帮助儿童摆脱他人的负面影响

用投射的方法来跟儿童交流,改善儿童的意象世界

用优秀的动画片来增加儿童意象世界的积极能量

多观察儿童的学习生活体验,避免施加其难以承受的压力。

青少年期的心理咨询(约7~18岁)

常见问题:亲子关系冲突、性心理创伤

威胁到自我认知,可能出现抑郁症,焦虑症,甚至精神疾病

部分儿童的道德感严重丧失,形成反社会人格

解决问题的方向:

父母要敢于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并愿意做出改变

帮助儿童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知道自己的能力边界

保护其好奇心,求知欲,使其能量专注在学习探索和集体活动中

鼓励儿童敢于面对问题,并耐心解决问题的过程

使儿童意识到人生并非一帆风顺,忍受现在,创造未来

青春期的神经症,可以一对一咨询

青春期的心理咨询(约18~35岁)

常见问题:读大学、职场、恋爱与家庭,一系列的社会适应问题

归根结底,还是威胁到了自我认知,如尊严。

解决问题的方向:

个性与社会性的平衡

立足当前,不过度预设未来

以事实为依据,而不是以过去或者想象的未来为依据

接纳情绪做为自己现阶段的一部分(低点时做积累,高点时出成绩)

做事的过程意识,积累意识

自我边界的进一步明确

提升亲密关系能力

中年人的心理咨询(约36~59岁)

常见问题:夫妻关系面临更深入的磨合,职场软实力的再提升

解决问题的方向:

自我的进一步放下

中国道家思想的助力

寻找生活的意义性

寻找自我的圆满感

老年期的心理咨询(约60岁以后)

常见问题:身体机能下降与死亡焦虑,带来的心理压力

退休后生活的调整,孤独感的克服

对失去的恐慌,疑心病

回首过去,感到后悔或者不满,老年抑郁

解决问题的方向:

自我的充分放下与平和

寻找新的价值感,融入新的群体

充分的尊重和理解老人的情绪体验

不完美基础上的自我圆满感

音乐治疗

夫妻关系咨询注意事项:

关系,是双主体的,而不是单方面的。

关系不是你,不是我,而是你我之间的东西。

好的关系,可以容纳两个人,可以给予双方很好的满足和支持。

尊重和共情能力,大于一切。

夫妻之间是一个整体,无我,而有关系。

即为整体,则是家庭的核心关系,一起面对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因为外界影响,而起了内讧,彼此怀疑。

 

[展开全文]

历史上的几种理论观点:

精神分析学派:适合意识无法触及的深层情绪体验问题

潜意识理论

自我防御机制

生本能与死本能

适合深挖问题

催眠法,意象对话(推理,演算),艺术疗法等,

行为主义学派:

适合纠正本能的行为习惯(事件——引发条件反射——心理)

人的心理与行为是习得的

环境对人的重要影响

合理运用奖励、惩罚

用于行为矫正、习惯养成

系统脱敏、快速脱敏、厌恶疗法、模仿学习、角色扮演等。

认知学派:

适合理性认知层面的构建

“情、可以以理和理解抵消。”——道家、斯宾诺莎

人对事物的理性认知,决定了心理和行为。

认知疗法,不是说教,也不是对峙,而是温柔的帮助其发现认知矛盾点,继而产生有利于社会功能的合理认知。

需要咨询师了解一下东西方哲学,并以为根基

还可以了解一下社会学,经济学,人类学等人文社会学科,对人类社会有多层认知。

西方哲学

哲学就是认识论,是关于“我们能认识什么”的问题。

人——知识——世界   (认识能力)

西方哲学史:围绕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之争。罗素的《西方哲学史》

小马过河的例子(经验不是真理。)

西方哲学侧重于抽象的逻辑推理

东方哲学侧重于经验和直觉。

中国道家思想

普遍适合现代人的焦虑过剩问题

无为=不妄为

尽人事、听天命

方法论:弃知

最高认知状态:不知之知

宇宙:“大一”的混沌整体的无所不包。

一~物自体

推荐数目: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存在——人本主义学派

适合提升人的积极自愈能力,是任何咨询关系的基础

来访者中心的治疗关系

强调和谐、无条件积极关注、共情的氛围。

心理咨询的分类:

发展心理咨询、健康心理咨询

短程:1~3周

中程:1~3个月

长程咨询:3个月以上

心理咨询的程序:

资料搜集

资料分析

综合评估

诊断

鉴别诊断

咨询方案的制定

[展开全文]

心理咨询工作的基本注意事项:

避免理性的僭越jianyue)(人是听体验的话,不是听脑子的理性。道理全都明白,但就是做不到。)

工作边界(心理咨询的工作范围,咨询师的职责范围、咨询结果的双主体性。)

咨询周期

事前心理评估与事后咨询效果

与来访者的关系边界

法不轻传、道不贱卖、师不顺路、医不叩门

新心理咨询师的常见问题:

不敢开始咨询,一个案例也没有

盲目“学习”,花很多钱,“学”各种技术,却不知道怎么用

不懂得自学才是根本,内容都在书上

有术无道、本末倒置

只学心理学,不学其他人文社会学科(哲学、教育学、社会学等)

脑子里不带着问题的学习,都是无效学习。

脱离问题情境,一味地追究某个理论或流派的对错,毫无意义。

抓住心理问题发生与解决的“命门”,是为根本。

心理问题的“命门”——自我概念

所有的心理困惑,都围绕“我是个什么样的人。”

所有的心理问题,都是关于“我是谁”“别人拿我当谁”“我希望别人拿我当谁”“我拿别人当谁”这些社会认知。

心理问题的解决,都是因为找到了内在自我与外部世界的平衡,把自己放对了位置,也把别人放对了位置,形成了和平共处的关系,保证了良好的社会功能。

心理健康,就是特别明白自己是谁,也特别明白自己不是谁,特别自信,有内在能量,也特别敬畏他人,敬畏世界,敬畏未知。

心理不健康,就是特别不明白自己是谁,自我同一性混乱。

解决具体问题的几大取向:

精神分析:适合意识层面无法触及的深层情绪体验问题。

认知学派“适合理性认知层面的构建

行为主义:适合纠正本能的行为习惯

人本主义:适合提升人的积极自愈能力,是任何咨询关系的基础

道家思想:是中国的心理学,普遍适合现代人的焦虑过剩问题。

 

 

[展开全文]
于艳丽 · 2021-04-15 · 62、第六章 第一节 概述2 0

社会交换论

价值交换

自我是社会的产物, 是主我和客我互动的结果

本我:快乐原则

自我:现实原则

超我:至善原则

[展开全文]
杨霞林 · 2021-04-15 · 该任务已被删除 0

咨询心理学知识

心理咨询行业,诞生于儿童教育领域,1896年,韦特墨肩负废止童工的社会职责,在解决儿童行为问题方面,做出大量工作。

20世纪30年代后,心理测验和个体差异的研究,促进了临床心理学的发展,也是心理咨询工作的重要手段。

1953年,美国心理学会规定了心理咨询专家的培养标准。同年,公布心理咨询伦理纲领,1955年,美国心理学会规定了心理咨询专家的培养标准。

同年,公布心理咨询伦理纲领。

1955年,美国心理学会正式开始颁发心理咨询专家执照。

目前,在我国,社会需求的广泛性,以及心理咨询的普及化,其发展势头将保持强劲。

优秀的心理咨询师,在中国已经越来越多。

但大部分从业者的业务能力尚显不足。

心理咨询行业,未来以来,等你来。

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心理咨询师职业标准》:心理咨询师,是运用心理学以及相关知识,遵循心理学原则,通过心理咨询的技术和方法,帮助求助者解除心理问题的专业人员。

助人自助,求与帮

只处理心理与行为问题,不帮助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

《心理学大词典》朱智贤主编,1989年

心理咨询,是对心理失常的人,通过心理商谈的程序和方法,使其对自己与环境有正确的认知,纠正心理的不平衡,以改变其态度与行为,并对社会生活有良好的适应。

心理失常,有轻度的,有重度的,有机能性的,有机体性的。

心理咨询以轻度的,机能性的心理失常为范畴。

心理咨询的对象:

精神正常,但遇到了与心理有关的现实问题并求助的人群。

精神正常,但心理健康水平较低,产生心理障碍,导致无法正常学习,工作,生活,并请求帮助的人群。

特殊对象,即临床治愈或潜伏期的精神病患者。

心理咨询的任务:

正确的认识自我

正确认识所处的环境

学会面对现实,应对现实

觉察和改变不合理认知

学会理解他人

构建合理的行为模式

心理咨询师,是一把尺子,又是一团火。

心理咨询师的基本素养:

价值中立态度(不说对不对,先想是不是,不做价值判断,只做价值中立。)

敬畏心与共情能力

社会责任心

对人的深度好奇心与求知欲、自学能力

自我觉察与成长能力

快速的情绪代谢能力(有情而无累)

 

 

[展开全文]
于艳丽 · 2021-04-15 · 61、第六章 第一节 概述1 0

测验的信度

信度:同一被试,在不同时间,用同一个测验/另一套相等测验,进行重复测量,所得结果的一致性。

信度指标:

信度系数r :两次测量的相关程度。

测量标准误SE:两次测量的平均数的标准差。

SE越小,r 越大。

信度评估的方法1:

重测信度/稳定性系数——跨时间的一致性

同一测验,同一条件下,对同一被试前后拖测两次,求两次得分的相关系数。

优点:可以提供测验随时间变化的资料

缺点:易受练习,学习效应,自身发展,经验累积的影响,一般间隔2~4周为宜。

信度评估的方法2

复本信度/等值性系数——跨形式的一致性

用两个等值但题目不同的测验,来测量同一群体,求得两个得分的相关系数。

例如;期末考试的A、B卷

优点;避免学习效应

缺点:可以减少,但不能完全避免练习的影响,解题方法的相似性,也可能迁移。

信度评估的方法3:

内部一致性信度——题目内容的一致性

1、分半信度

2、同质性信度

信度评估的方法4

评分者信度——不同打分者的判断

如:投射测验

高考作文

影响信度的因素:

1、样本特征:样本范围跨度越大,信度越高

样本团体的异质性越大,信度越高,反之越低。

样本团体平均能力水平,影响题目的相对难度,继而影响信度。

2、测验长度

即题目数量。题目越多,一般来说,内容的代表性就越好,

被试的猜测因素影响越小,但测试过长也容易引起疲劳感。

3、测验难度;太难或者太容易,分数范围都会缩小,使信度降低,因此,针对不同能力水平,要选择不同难度的测验。

4、时间间隔:对于再测法,或者复本法,求信度时,测验时间越短,信度系数越大。

 

测验的效度

效度,即测验题目是否反映了你想测的内容。

相对性:相对于某个测试目标的效度

连续性:不是“有”/“无”,而是效度较高/较低,相关系数

评估效度的方法1

内容效度:测验题目所测量的行为,是否具有代表性。

评估效度的方法2

构想效度/结构效度

是否能证实相应的理论假设,术语,或构想,解释程度如何?

评估效度的方法3

效标效度:该测验对个体在某种情境中的表现的预测程度。

如对智力测验来说,平时的学习成绩就是效标。

对高考成绩来说,大学后的学习成绩是效标。

效度的功能:

预测误差:决定性系数=效度系数r²

如某测验的效度r=0.8,那么r²=0.64 有36%无法做出正确预测。

预测效率指数:可以预测使用测验,比我们盲目猜测能减少多少误差,也就是我们的效率指数如何。

预测效标分数:根据回归方程,已知测验分数,可得效标分数。

影响效度的因素1

测验本身:

测验材料必须具有代表性

侧题尽量避免引起误差或者歧义

测题难度适中,有较好的区分度

测题长度适当,保证一定的题量

侧题的排列,应先易后难

影响效度的因素2

施测过程中的干扰因素:

主侧者,使用测验的标准化

测验与效标之间的间隔时间不要太长

测验环境的可能干扰因素

受测者的个人心理状态,做题习惯等。

影响效度的因素3

样本团体的性质:

样本跨度范围越大,越有利于检验效度

如高考题目的效度,如果仅以大学后的成绩为效标,会得出比较低的预测效度。

影响效度的因素4

效标的性质:

如效标的信度如果不高,那么对测验分数的参考性就不高了。

 

项目分析

项目的难度:已通过率表示。

一般来说,P越靠近0或者1,越无法区分受测者的能力差异;越靠近0.5,区分度越高。

选拔性的测验,难度值越接近录取率,越好。

项目的过难、过易

项目的区分度

较高区分度的测验,应当能测出被试的高低水平。

测验编制的一般程序

第一步,测验的目标分析

1、测量对象:即要适用于那些团体,如人口学因素。

2、测验目标:打算测什么。

确定效标:对特定概念下定义,如人格。

确定测验的具体内容,如人格各部分具体包含哪些要素。

第二步,侧题编写

命题原则:文字简明扼要,意义准确,要有确切答案,敏感话题的处理,避免对答案的暗示,避免拗口、合理使用反向计分等。

第三步,测验的编排和组织。

合成测验:预测、项目分析;

修改题目,形成最终测验。

施测、信效度考察,常模制定。

编写指导手册,以备使用。

心理测验的使用

主侧者的资格

一定的知识结构、理解能力

心理测验的专业知识和操作训练;

职业道德

测验的选择:

要符合测量目的

测验要经过标准化

测验的本土化

主试与指导语:

不要带任何暗示,尽量中性

不讲太多无关的话

避免打扰被试

对特殊情况、突发事件要有准备。

测验环境:

光线、温度、噪音等

被试误差的常见原因

应试技巧与练习效应

动机与焦虑度

反应定势(求快、求精确、喜欢正面、喜欢负面、喜欢特殊位置的答案、喜欢较长选项等。

对测验分数的综合分析:

测验分数代表一个范围,而不是定值;

不要神化分数,而要试图解释分数背后的因素

来自不同测验的分数,不可以直接比较。

告知分数的注意事项:

应告知此分数的解释,而不仅仅是分数本身;

避免使用专业术语

保证当事人知道测量的目的

保证当事人知道和什么团体进行比较

使当事人知道如何使用和看待他的分数

考虑分数对当事人的影响

请当事人积极参与对分数的解释。

 

[展开全文]

测验的常模

常模:解释测验结果时的参照分数标准

常模团体:具有某种共同特征的人群的样本

1、群体构成必须明确界定

2、样本必须具有代表性

3、样本大小要合适(考虑经济性、减少误差两方面)

4、样本的时间、空间局限。

取样方法1:简单随机抽样

抓阄、抽签、随机数字表

取样方法2:系统抽样

如果总体数量不是很大,可以先编码,然后等距抽样。

如“报数,奇数出列”

如初中老师抽查作业,可以按学号间隔抽查。

也可以按座次,间隔抽查。

取样方法3:分组抽样

如果总体数量很大,无法编号,可以先将总体分组,组内再随机抽样。比如,全校学生,可以按年级、班级来分组,然后组内再统一随机抽样。

取样方法4:分层抽样

如果总体数量很大,无法编号,可以先将总体分层,层内再随机抽样,(按比例/不按比例)比如,按照人口学因素(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行业等)来分层。

按照样本的大小和来源,常模分为:

全国常模

区域常模

特殊常模

常模分数:即对样本进行施测后,将被试的原始分按一定规则转换成的导出分数。如高考的原始分与标准分。

常用的常模类型1:发展常模/年龄量表

1、发展顺序量表:即平均来说,几岁具备什么发育水平。

2、智力年龄;即个体的智力处于几岁水平

3、年级量表:即个体的水平处于几年级水平。

常用的常模类型2:百分位常模

1、百分等级:如85的百分等级,即85%的人比这个分要低。

2、百分位数/百分点:所有数值,分成100份

如85百分等级,对应的那个数值

3、四分位数:所有数值,分成4份

25%、50%、75%三个点上的数值

4、十分位数:所有数值,分成10份

如10%、20%.......90%九个点上的数值

常用的常模类型3:

标准分常模:即原始分与平均数有多远的距离。

参照点:平均数

单位:标准差

如韦克斯勒智力量表,将智商的平均数定为100,标准差定为15.

一个人智商得分115,高于平均数1个标准差。

一个人智商得分130,高于平均数2个标准差。

测验的常模

正态分布:中间高(平均数),两边低。又称为“钟”型曲线。

离差智商:在同类年龄组内,个体智力得分所在的位置。(不和生理年龄比较,和同龄段的比较)

最早的算法:比率智商(智力年龄和生理年龄比较)

常模分数的表示方法1:转换表法

常模分数的表示方法2:剖面图法(韦氏智力量表WISC-R)

[展开全文]

心理测量学

测验的常模、信度和效度

 

第一单元 测量与量表

测量,就是依据一定的法则,用数字对事物加以确定。

三个元素:

事物:我们要测量的心理和行为

数字:量化

法则:测量背后的理论

测量的要素:

参照点:计算的起点

绝对零点:无

相对零点:人为确定,如海拔、智力年龄

单位

有确定的意义:无歧义,所有人的理解相同

有相同的价值:相邻两个单位的差别是相等的。

量表(问卷,测验)

根据量表的精确程度,分为四种:

1、命名量表:如1代表男、2代表女

2、顺序量表:能区分等级,但不表示真正的数量值

3、等距量表:有大小关系,数据可做加减法,但没有绝对零点,不能做乘除运算。

4、等比量表

是最高水平的量表,有绝对零点,相等的单位

可以做加减乘除运算。

如甲体重160斤,乙体重80斤,甲是乙的两倍。

人的心理有必要进行测量的,但是对于智力、性格、兴趣、态度等来说,绝对零点是难以确定的,相等单位也是难以获得的。

但可以使用统计方法,将顺序量表的数据换算为等距数据来进行统计。

 第二单元,心理测量的基本概念

心理测量,就是依据心理学理论,使用一定的操作程序,通过观察人的有代表性的行为样本,以推论人的行为和心理整体的一种科学手段。

测验条件要相同。

原始分要与常模比较,才有意义。

心理测量的性质:

间接性

相对性

客观性:标准化

心理测验的分类:

按测验功能分:智力测验、特殊能力测验、人格测验

按测验材料的性质分:文字测验、操作测验

按测验材料的严谨程度:客观测验、投射测验(罗夏墨渍测验、主题统觉测验、房树人测验、笔记分析)

按测验的方式分类:个别测验、团体测验

按测验的要求分类:最高行为测验,如智力测验;典型行为测验,如人格测验。

纠正错误的测验观:测验万能论、测验无用论

理性是有自己的适用范围的。

第五单元,常见心理测验

智力测验-用于可疑的智力障碍等情况

吴天敏修订的中国比内量表、

龚耀先修订的韦氏智力量表

林传鼎修订的韦氏儿童智力量表

张厚桀修订的瑞文标准型测验等。

人格测验:

艾森克人格问卷(EPQ)

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16PF)

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MMPI)等

其中,MMPI还可以测验精神异常人格。

心理评定量表:精神病评定量表、躁狂状态评定量表、抑郁量表、焦虑量表、恐怖量表等。

心理测验,在心理咨询中并不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大多数时候,通过交谈和评估,就可以直接得出看法,心理测验可以在必要的时候作为参照,对测验结果也应当谨慎分析。

 

[展开全文]
于艳丽 · 2021-04-13 · 58、第五章 第一节 概述 0

压力的适应

压力的种类:

1、按强度压力可分为三类:

1)一般单一性生活压力

人们在某一时间段内,经历着某一种事情,并努力的去适应它,而且其强度不足以使我们崩溃,称这一压力为一般单一性生活压力。

2)叠加性压力

是极为严重和难以应对的压力,它对人造成的危害很大。

同时性叠加压力:

在同一时间类,有若干构成压力的事件发生,主体所体验的压力称为同时性叠加压力。俗称四面楚歌。

继时性叠加压力:

两个以上能构成压力的事件相继发生后,继发的压力恰恰发生在前一个压力适应过程的搏斗阶段或衰竭阶段。

3)破坏性压力

又称极端压力,其中包括战争、地震、空难、遭受攻击、被绑架等。

强大的自然灾害后的心理反应,称为灾难症候群。

第一阶段:惊吓期

就像通常所说的失魂落魄的状态,事情过后往往对事件不能回忆。

第二阶段:恢复期

出现情绪障碍,比如焦虑,抑郁、紧张、失眠和认知损害,注意力下降等。受害者常常逢人便诉说自己的遭遇。

第三阶段:康复期

心理重新达到平衡

压力的适应

1、警觉阶段

交感神经兴奋,释放肾上腺素,于是呼吸心跳加快,汗腺加快分泌,血压体温升高等等。

2、搏斗阶段

1)警觉阶段的生理生化指标在表面上恢复正常,外在行为平复,但这是一种表面现象,是一种被控制状态。

2)个体内在的心理和生理资源被大量消耗

3)由于调控压力而大量消耗能量,所以个体变得敏感脆弱,日常小事小的困惑都可能引发个体的强烈情绪反应。

3、衰竭阶段

1)由于压力的长期存在,能量几乎耗尽,这时已无法继续去抵抗压力。

2)如果进入第三阶段是外在压力源基本消失或个体的适应性已经形成,那么经过相当时间的休整,基本能恢复。

3)如果压力源仍然存在,个体仍不能适应,会导致疾病和死亡的发生。

压力如何造成临床症状:

1、体质、压力论

压力和个体的身体素质,对疾病的发生同时起作用,无论什么压力,都会引起一般性适应症候群。有些人心血管系统比较脆弱,就容易发生心血管疾病。

2、器官敏感论

在应对压力时反应最敏感,活动强度和频率最高的器官,最容易患病。

从压力源到临床的逻辑过程:

1、对压力的响应阶段

只有被个体察觉,与个体生活相关并引起响应的事件,才能对个体构成压力。

2、中介系统的增益或消减过程

1)认知系统的作用

认知评估作用

第一,认知的结果有两种可能

第二,对事件严重性的评估

第三,对自己能力的评估,影响压力的相对强度。

调节控制作用:

“不可控压力”面前人们都会失去主动性,所以感受到压力很强,体验到恐惧,比如自然灾害。

“可控压力”来说因人而异。

第一,行为的自我控制

第二,认知的控制

第三,环境的控制

人格

“外控性人格”认为个人生活中的主导力量是外力,对自己如何生活是无能为力的。

“内控性人格”认为在生活中发生的事件,根源在自身,成功是个人努力的结果,失败是自己的失误。

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

第一,具体的支持当事人

第二,给当事人精神支持

亲密的和可信任的关系是压力的有效缓冲器。

生物调节系统的作用

神经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

3、临床相阶段

压力经由中介系统进入临床相阶段后,临床症状又有:

1)及时型的症状

是响应压力后,经过中介系统的处理,迅速表现出的临床症状。

2)滞后型的症状

是压力在中介系统中进行处理是,由于中介系统的子系统,比如认知系统对事件的性质和意义评估比较模糊,于是作为潜在模糊观念积存起来,当后来的类似事件出现时,又被激活,赋予新的意义。

 

 

 

[展开全文]
于艳丽 · 2021-04-13 · 该任务已被删除 0

心理不健康状态的分类:

心理不健康分类的作用:

1、心理健康咨询的主要工作对象是心理不健康的各类状态,而不是各类异常心理状态。

2、对心理不健康状态进行分类的作用

1)使咨询心理学与邻近学科相区分。

2)进行合理的临床诊断

3、限定心理健康咨询范围

4)咨询方案的制定

5)疗效评估

6)心理健康问题的深入研究

7)职业培训

8)心理健康状态调查

9)自我心理保健的需要

效度:

1、症状学效度

1)临床经验证实“心理不健康特征”的真实性

2)情绪心理学说明“心理不健康特征组合”的真实性

2、预测效度

对自然发展的预期

1)在三个月内,部分人有可能自行缓解。

2)由于主、客观条件较差,短期内得不到化解。如果不良情绪和行为迁延的时间过久,就会泛化。

3)心理健康状况长期得不到改善,会使心理抗压能力和耐受性逐渐下降,情绪的自控能力下降,心理冲突发生变形,生活和社会功能受到一定影响。

外界干预下的预期:

1)非专业的社会支持

2)专业的心理咨询

3、结构效度

1)人口学因素

2)个性心理特征

3)身体健康水平

4)社会变迁

心理不健康的分类

1、一般心理问题

1)由于现实生活、工作压力、处事失误等因素而产生内心冲突,冲突时常形的,并因此而体验到不良情绪。

2)不良情绪不间断持续一个月,或不良情绪间断的持续两个月仍不能自行缓解。

3)不良情绪反应仍在相当程度的理智控制下,始终能保持行为不是常态,基本维持正常生活,学习,社会交往,但效率有所下降。

4)自始至终不良情绪的激发因素局限于最初事件,即使是与最初事件有联系的其他事件,也不引起此类不良情绪。

2、严重心理问题

1)引起严重心理问题的原因是较为强烈的,对个体威胁较大的现实刺激。内心冲突时常形的。在不同的刺激作用下,求助者会体验到不同的痛苦情绪。

2)从产生痛苦情绪开始,痛苦情绪间断或不间断的持续时间在两个月以上,半年以下。

3)刺激强度越大,反应越强烈。对生活工作和社会交往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4)痛苦情绪不但能被最初的刺激引起,而且与最初刺激相类似、相关联的刺激也可引起此类痛苦,既反映对象被泛化。

5)严重心理问题,有时伴有某一方面的人格缺陷。

3、神经症性心理问题

1)内心冲突时变形的

2)心理疾病前驱期

健康心理学的工作领域

1、躯体疾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过程中的心理问题

2、促进和维护健康的心理学问题

3、躯体疾病患者的心理学问题

4、促进健康服务和健康服务政策的制定

躯体疾病患者的一般心理特点:

1、患者的认知活动特征

1)感知觉异常

患者把注意力从外界转移到自身的体验和感觉上,常常感觉异常,敏感性增强。

2)记忆和思维能力受损。

脑血管疾病引起的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损害。

2、患者的情绪特征

1)焦虑

2)抑郁

3)愤怒

3、患者的意志行为特点

4、患者的个性改变

心理学对躯体疾病治疗的意义

1)减轻或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

2)增强患者的安全感

3)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4)增强患者对疾病的正确认识

从心理学角度看压力:

压力的定义:

1、压力是压力源和压力反应共同构成的一种认知和行为体验过程。

2、压力源是现实生活要求人们去适应的事件。

3、压力反应包括主体觉察到压力源后,出现的心理、生理和行为反应。

4、压力应当是一种经验到的东西,它无法抛开主体而单独存在。

5、压力作为一个过程,会对主体形成不同的结果,不同程度的增强或降低主体的健康水平。

压力源的种类:

1、按对主体的影响分为:

1)生物性压力源

直接影响主体生存与种族延续的事。包括躯体性创伤或疾病,饥饿、睡眠剥夺、性剥夺、噪音等。

2)精神性压力源

直接影响主体正常精神需求的内在和外在的事件。

3)社会环境性压力源

直接影响主体社会需求的事件。

第一类是纯社会性的社会环境性压力源,如重大社会变革,重要人际关系破裂,战争,被监禁等。

另外由自身情况造成的人际适应问题等社会环境性压力源。

压力源的测评:

1、社会再适应量表

为测量重大生活事件而设计的

2、日常生活中小困扰的测量

1)日常生活中小困扰的量表

总共117个题目

2)日常生活中令人兴奋的量表

共计135个题目

3)测试结果提示被测试人员的健康状况与小困扰出现的频率和强度有关,而与生活事件的数目和严重性比较无关。

4)而令人兴奋的事件与健康无关,日常生活积累的困难比重要生活事件更能影响健康。

3、知觉压力的测评

知觉压力是个体意识到现实生活提出的并超出个人能力的事件。测评知觉压力是让个体说出在自己的现实生活中,有哪些事件是超越自己应对能力的。

压力的内省体验

1、双趋冲突

当两件有强烈吸引力,但两者又互不相容的事物出现时,“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情况,人的内心便形成了双趋冲突的局面。

2、趋避冲突

当一个人想达到一个有吸引力的目标,但达到该目标却有极大危险,这是便进入了趋避冲突的境界。

3、双避冲突

当一个人面临两种不利的情景时,便体验到双避冲突的压力。

4、双重趋避冲突

由两种可能的选择引起,当两种选择都既有利又有弊,面对这种情况,人们就会处于双重趋避冲突中。

 

[展开全文]
于艳丽 · 2021-04-13 · 该任务已被删除 0

人格-现实解体障碍

1、人格解体是指患者感受到完整的自我有分离的体验,即体验到自我的整体性分离。感到自己是一个旁观者从外部来审视自我。

2、现实解体是指患者感知的环境知觉出现分离的体验,仿佛自己是一个外部的观察者,在观察自我周周的环境,或对现实的感知有不真实感,朦胧感,恍如隔世。

3、人格-现实解体障碍好发于青春期后期或成年早期,女性的患病率比男性高2~4倍。

4、临床表现:

1)对身体完整性的感知分离。如患者说“我行走时感到身体不能跟上我的腿,好像分开一样”。

2)自己置身于自我之外看自己,好像我分离成两个人,观察者和被观察者,人格具有了双重性。

3)与自己的情感分离,自己体验不到自己的情感或者体验到的情感是虚假的,有时人格解体的患者往往很难表达他们的感受,试图用平凡的词语表达自己的主观痛苦,如“我觉得死了”“我感受不到喜怒哀乐”或“我站到我自己外面”。

4)现实解体的患者常常感到自己生活在另一个世界,感到眼前的环境不真实,自己可能在异度空间来观察周围的环境。一个患者称我好想生活在阴间,但一直不清楚为什么阴间有太阳,有房子,有汽车,还有这么多人,他为此十分痛苦,并感到来医院看望他的亲朋好友,看上去都是假的,但与真的一样,或者感到与他人疏离,无法与别人进行良好的沟通,像中间有一层隔膜,患者的感受一切都不真实,有虚幻感。

分离性身份障碍:

1、既往被称为多重人格障碍患者,患者身上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身份或人格,每一种都表现出一种独特的自我体验,有独特的与自身、他人、和世界的关系模式。

2、在患者日常生活中至少有两种分离的身份能够发挥作用,并反复对个人的意识和心理进行控制,所有其他的分离性症状都可出现在患者身上,如遗忘、神游、人格解体,现实解体等。

3、记忆的分离

1)患者有一段时间记忆缺失,这种缺失不是遗忘,因为当患者进入到另一种身份时可能回忆起在其他身份中缺失的记忆片段。

2)由于这种缺失不完整,进入一种身份时可能会受到另一种身份相关片段记忆的干扰,患者为此感到非常困扰。

4、分离性身份的改变

患者常常在不同的时间体验不同的精神活动,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相对独立的人格特征及行为,不同时间的不同人格特征彼此独立,没有联系,长交替出现。

心理健康的概念

1/1946年国际心理卫生大会认定标准;

1)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

2、适应环境

3、人际关系彼此谦让

4、有幸福感

5)职业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2、心理健康是指心理形式协调、内容与现实一致,人格相对稳定的状态。

评估心理健康的三标准

1、体验标准

是以个人的主观体验和内心世界的状况,主要包括是否有良好的心情和恰当的自我评价等等。

2、操作标准

通过观察,实验和测量等方法考察心理活动的过程和效用,其核心是效率。主要包括个人心理活动的效率和个人的社会效率或社会功能。如工作及学习效率高低,人际关系和谐与否等等。

3、心理发展标准

着重对人的个体心理发展状况进行纵向考察与分析。

心理健康水平的十标准:

1、心理活动强度

指对于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

2、心理活动耐受力

把长期经受精神刺激的能力看作衡量心理健康水平的指标,成为心理活动耐受力。

3、周期节律性

4、意识水平

5、暗示性

6、康复能力

7、心理自控力

8、自信心

9、社会交往

10、适应能力

相关概念的区分及内涵

概念的区分:

1、心理正常包括:心理健康和心理不健康

2、心理异常指的是变态心理学。

健康心理和不健康心理的具体内涵

1、心理健康和心理不健康是一个动态平衡的心理过程。

2、心理不健康的类型:

1)一般心理问题

2)严重心理问题

3)神经症性心理问题(可疑神经症)

 

[展开全文]
于艳丽 · 2021-04-12 · 该任务已被删除 0

分离障碍

分离障碍临床特征:

1、多起病因青少年期,常常急性疾病,症状复杂多样,但就同一患者而言,症状相对单一,反复发作的患者,主要症状基本相同。

2、疾病与明显的心理社会因素相关。

3)部分患者具有表演性人格特征,或可诊断为表演性人格障碍。

4)患者对疾病常常缺乏自知力,不主动求治,对症状漠视,更关注他人对其疾病的态度,常有继发获益的可能。

5)共病现象突出,常常与边缘性人格障碍,表演性人格障碍,抑郁症,焦虑障碍等共病。

分离性神经症状障碍:

1、分离性神经症状障碍特征:

1)既往称为分离性运动和感觉障碍,是转换障碍的主要症状群,最主要的临床特征是类似神经系统损伤,但查无实据。

2)在农村地区,低教育人群或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容易发生。

3)在学生中,可有群体性发作。

4)心理社会因素导致的应激是发作最重要的诱因,战争中的士兵也是高发人群。

分离性神经症状障碍常见类型:

抽搐和痉挛

1)既往称为假性癫痫发作,常于情绪激动或受到暗示时突然发病。

2)发作时患者缓慢倒地或卧于床上,呼之不应,全身僵直,肢体一阵阵抽动,或在床上翻滚,有的表情痛苦,双眼流泪,但无咬破舌头或大小便失禁,如有跌倒则会避开危险。

3)大多历时数十分钟后症状缓解,发作后没有神情呆滞,睡眠,在有人围观的情况下发作更为严重。

虚弱和瘫痪:

1)表现为部分或者全部失去躯体随意运动的能力,或不能进行协调运动,如出现肢体瘫痪,可表现单瘫、截瘫或偏瘫。

2)慢性患者可有肢体挛缩或呈现废用性肌萎缩。

运动障碍:

患者可有粗大震颤,剧烈摇动,双下肢可活动,但不能站立,扶起则需要人支撑,否则向一侧倾倒,但通常不会跌伤,也不能起步行走,或行动时双足并拢,或称摇摆步态。

步态障碍:

1)没有他人帮助不能站稳,患者看似几乎无法行走或站立姿势,但患者几乎不会跌倒或跌伤。

2)有的患者在某些时间可正常行走,比如如果没有注意别人是否关注自己时,逃离危险环境时。

3)有的患者在暗示下无法行走,但能跑或跳舞。

吞咽症状:

患者可表现为咽喉部异物感,梗阻感或喉部肌肉挛缩感导致患者感到吞咽困难,并怀疑自己是否患有咽喉部占位病变,为此焦虑不安。

失声症

1)感到自己无法言语而表现缄默。

2)或想说话,但发出的声音让别认听不懂,或只能用耳语或嘶哑的声音交谈,表现出发声困难,甚至无法发声。

3)检查神经系统和发音器官无器质性病变,也无其他神经系统损害的证据。

感觉改变:

患者可表现为躯体感觉的增加、减弱或与既往的触觉、痛觉体验的不一致。

视觉症状:

1)患者可表现为弱视、失明、视野缩小,视物变形或幻视。

2)常突然发生,也可经治疗突然恢复正常。

3)患者虽然说自己视觉丧失,但保留着完好的活动能力。

4)患者视觉诱发电位正常可作为视觉正常的标准。

听觉症状:

多表现为听力突然丧失,电测听和听觉诱发电位检测正常。

意识改变:

意识改变状态特征:恍惚、昏睡或其他意识改变状态。

认知症状:

表现为在记忆、言语及其他认知领域的认知功能下降或改变。如“童样痴呆”。

分离性遗忘:

1、分离性遗忘患者不能回忆重要的个人信息,通常是创伤性的或应激性的事件。

2、遗忘内容广泛,甚至包括个体身份。

3、无法用正常的遗忘解释,且不是又精神活性物质或神经系统及其他疾病的直接生理作用而导致的。

4、患者常常经历了心理社会因素相关的巨大打击,如被强奸,自杀或暴力打击等,体验了无法忍受的羞辱,内疚,愤怒,失望和绝望。

5、患者可能表现为无法回忆特定时间段相关事件或全部事件,甚至表现为无法回忆起一生的全部事件,或无法回忆某一系统信息,如家人,或者某人相关的所有信息。

6、突然发生的,似乎有目的的离开家或者工作场地一段时间(几天或数周),漫无目的的漫游,对这些经历的遗忘并伴有对自身身份的不清晰,或完全以一个新的身份出现、分离性神游。

 

[展开全文]
于艳丽 · 2021-04-12 · 该任务已被删除 0

体液说创始人:希波克拉底

多血质、胆汁质、黏液质、抑郁质

情绪稳定:即个体的兴奋和抑制能达到平衡

多血质:外向、情绪稳定。人际特点:朋友多;做事特点:原则比较大,不会太局限;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可以做人际交往类的工作,不太适合做技术类的工作。

胆汁质:外向、情绪不稳定型。将自己站在主人翁的角度,去照顾别人,讲究一个“义”字。很容易越级做事。胆汁质的人很锋芒,但太锋芒了又何能伤害到自己。阶段性很强,擅长冲刺

黏液质:内向、情绪稳定。不喜不悲,不怒不嗔。是一个实干家。识人用人能力很强

抑郁质:内向、情绪不稳定。抑制性比较强,金口玉言,适合做专业技术类的工作。

[展开全文]
唐娟a · 2021-04-11 · 该任务已被删除 0

摄食障碍

神经性厌食

1)指有意节制饮食导致体重明显低于正常标准的一种进食障碍。

2)故意限制能量摄入

3)担心体重增加或变胖

4)体像障碍

5)神经内分泌改变

6)营养不良和代谢紊乱

7)精神症状

神经性贪食

1)指具有反复发作的不可拒抗的摄食欲望,及多食或暴食行为,进食后又因担心发胖而采取各种方法减轻体重的一种进食障碍。

2)可与神经性厌食交替出现。

异食癖

1)儿童持续的(超过一个月时间)进食非营养性、非食用性物质,如泥土,颜料,头发,肥皂,树叶等,这些异食行为与患儿的发育水平不称,不符合其所处的文化背景,且并非其他精神障碍所致。

2)一般随着年龄的增长可自行缓解,偶尔可持续到青春期,甚至成年。

睡眠-觉醒障碍

失眠障碍

1、是以频繁而持续的入睡困难或睡眠维持困难并导致睡眠满意度不足为特征的睡眠障碍,常影响日间社会功能,为临床最常见的睡眠障碍。

2失眠症状

1)入睡困难

对于儿童和青少年入睡时间大于20分钟有临床意义;对于中老年人入睡时间大于30分钟有临床意义。

2)入睡维持困难

3、觉醒期症状

1)失眠往往引起非特异性觉醒期症状,次日日间功能损害,常表现为疲乏或全身不适感,焦虑不安,注意力不集中,职业工作学习能力损害等。

2)对失眠的恐惧和对失眠所致后果的过分担心,常常引起焦虑不安,使失眠者常常陷入一种恶性循环,失眠,担心,焦虑,失眠久治不愈。

嗜睡障碍

1、嗜睡障碍以日间过度思睡及睡眠发作为主要特征的睡眠障碍,包括:

发作性睡病

1)日间过度思睡和睡眠发作

2)猝倒发作

60%~70%的患者可发生无力发作甚至猝倒,为特征性表现。发作时意识清晰,历时短暂,常小于两分钟。

3)睡眠瘫痪

4)入睡幻觉

5)夜间睡眠紊乱

特发性睡眠增多

日间过度思睡,但不伴有猝倒为基本特征。

异态睡眠

睡行症:

1)起始于睡眠前1/3阶段,从睡眠觉醒后呈持续意识模糊同时伴有一系列下床复杂活动为基本特征。

2)通常持续数分钟,也可持续更长时间,发作频率不定,青少年一般在青春期后自然消失。

3)若水行过程中人为唤醒,可能加重意识模糊和定向障碍,发作时难以唤醒,可自行上床或被人领回床上再度入睡,次日醒来对睡行经过完全遗忘。

睡惊症:

1)通常在夜间睡眠后较短时间内发作,在睡眠中突然尖叫或哭喊,表情惊恐,伴有心动过速,呼吸急促等自主神经兴奋表现。

2)每次发作持续1~10分钟

3)难以唤醒,如强行唤醒则出现意识和定向障碍,发作时通常不伴有梦境,对发作通常不能回忆。

梦魇障碍:

1)睡眠期间反复出现恐怖不安或焦虑的梦境体验为基本特征,常常导致觉醒,并能详细回忆梦境。

2)经常是危险的恐怖梦境。

3)醒来之后心有余悸,难以再入睡。

 

[展开全文]
于艳丽 · 2021-04-12 · 该任务已被删除 0

授课教师

心理咨询师 大咖讲师

课程特色

视频(66)
PPT(21)
下载资料(20)
作业(56)

最新学员

学员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