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188人加入学习
(3人评价)
2021年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职业技能》教材补充-精讲课
价格 ¥ 1280.00
该课程属于 2021心理咨询师(中科院)-实操强化拓展班 请加入后再学习

大五人格测试:(OCEAN)

开放性(openness):具有想象、审美、情感丰富、求异、创造、智能等特质。

责任心(conscientiousness):显示胜任、公正、条理、尽职、成就、自律、谨慎、克制等特点。

外倾性(extraversion):表现出热情、社交、果断、活跃、冒险、乐观等特质‘

宜人性(agreebleness):具有信任、利他、直率、依从、谦虚、移情等特质。

神经质性(neuroticism):难以平衡焦虑、敌对、压抑、自我意识、冲动、脆弱等情绪的特质,即不具有保持情绪稳定的能力。

四、特质理论的其他代表

1A型人格

2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

[展开全文]

3自我同一性

自我同一性:是指个体感到自己是一个独特的、完整的、连续的、充满认同感的内心状态。

同一性危机:个体由于缺乏自我同一性而感到的混乱和失望。

1安全感寻求

 

 

[展开全文]

新精神分析流派

人格结构、动力、发展、适应。

人格结构

1自我:霍尼认为人格是完整的、动态的自我组成。

现实自我-----此时此地

真实自我-----自我实现

理想自我-----完美自我

2荣格的潜意识学说:卡尔。荣格

个体潜意识

集体潜意识-----原型

原型:面具、阿尼玛(男性身上的女性特质)和阿尼姆斯(女性身上的男性特质)、阴影、自性。

面具:个体根据社会习俗和职业要求,在公共环境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公开人格。

阿尼玛和阿尼姆斯:心理层面上的阴性特质和阳性特质。

阴影:个人潜意识中的负面特征。

自性:人格的核心,是有条理的、统合的人格原型。

3自我同一性

[展开全文]

0-0..15岁:口唇期  口欲期   信任

1.5-3岁:肛门期   肛欲期    自我控制

3-6岁:性器官期  俄狄浦斯期 《俄狄浦斯期》性别认同

6-12岁:潜伏期    防御机制

12岁以后:两性期   亲密关系

人格的成因:

1童年经历

2父母教养方式

3出生顺序

老大:过度关注

老二:对优越感的强烈追求

老三:过分保护,表现杰出  《自卑与超越》阿德勒

人格适应:

防御机制----自我保护自身的方式

压抑----职场中受委屈,依然笑脸相迎

否认----你怎么了?没事!

反向形成----越喜欢,越欺负

投射----爱屋及乌

合理化----多谢前任不娶之恩

退行----我不要,就不要嘛!

转移----踢猫效应

升华----情绪低落,创意无限

压抑:是指将意识中的令人不安的食物从意识层面移除,这是最进本和使用最频繁的一种防御机制,勇于保护自己免于危险。

否认:是指拒绝承认外部威胁或曾经发生的创伤性时间的存在,从而不必面对生活中那些无法解决的问题,你减轻内心得焦虑。

反向形成:是指表现出令人不安的冲动的相反行为。个体压抑那些感到威胁的冲动,同事以社会所接受的行为去代替他们。

投射:是指将引发焦虑的事情转嫁到他人身上。

合理化:是指通过对引发焦虑的行为重新解释而使其显得更加合理,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

退行:是指个体因操守挫折后的痛苦而退回到拥有更多快乐,没有挫折或焦虑的生命早期阶段。

转移:是指通过转向其他对象来环节焦虑的行为,有时情感的转移也可以指向个体自身,导致其出现抑郁。

升华:是指个体将不被社会所接受的冲动转化为社会赞许的行为,佛洛依德认为,升华是唯一正向积极的防御机制。

 

 

[展开全文]

第二节 经典精神分析流派

佛洛伊德眼中的人格:人格特征、人格结构、人格动力等

一、结构:

意识的三层次理论

潜意识----深藏内心的、无法直接触及的

前意识----介于意识和潜意识之前,能够进入意识层面的

意识----心理最表层,能够清除觉知到的

电影《头脑特工队》

三我结构:

本我----享受原则     自我----现实原则

超我----道德原则

人格动力

1、心理能量:人的心理过程需要能量驱动才能不断的进行下去。等量原则、平衡原则

2、生本能和死本能

生本能:指向生长,具有积极、建设性的作用

死本能:将死亡的渔网转向其他客体而非自身的攻击性驱动对立统一,互相整合,互相替代。

[展开全文]

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研究人心理活动的一门学科

心理学的学习要点:

psy chol o gy应知---概念、理论

应会----方法、技术  应用---咨询、生活

心理工作的对象是人,而不是她所面对的事情,要看到背后的心理需求

 

[展开全文]
郝凌 · 2021-03-01 · 01、心理学的学习要点 0

1.区别于调解员,让其得到内在的认知成长

2.弗洛伊德:人格特征,结构,动力等

3.意识三层次理论:意识,潜意识,前意识

4.三我结构:本我(享受),自我(现实),超我(道德)

5.人格动力(心理能量,生本能与死本能)你

[展开全文]

1.精神分析的提出(弗洛伊德)

2.人格的定义:在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下,个体形成的典型的心理品质和行为倾向的特征;

结构,动力,特征系统

典型性,差异性,统合性(个体心理和行为)

阿德勒(青少年心理学研究)

3.人格的特性:

独特性(典型性和差异性),

稳定性

统合性(组织功能,匹配功能,健康功能),

功能性(外显,环境,自我)

4.人格理论的流派

经典精神分析,新精神分析,物质理论,行为主义,人本主义,认知加工,社会学习

[展开全文]

行为主义/社会学系流派

一、传统行为主义理论

1. 经典条件反射

巴浦洛夫(外在刺激引发生理反应)

2. 操作性条件反射(现实生活中更常见)

做一个事情(给一个刺激)使得人的行为发生反应

教养小朋友的时候经常用到操作性条件反射。

 

二、社会学习理论

1. 交互决定论

班杜拉

人格在交互和行为当中改变。exp:卖花的小姑娘给了小乞丐一朵花,小乞丐回到家把话放在桌上,想这么美的花一定要有个花瓶,于是他洗了一个花瓶把花插进去,之后又发现桌子太脏了,又擦了桌子,打扫屋子等等,最后他发现自己住在干净的家里,为什么不去找一份工作呢,遂出去找了一份工作。这就是环境影响行为影响人格,三者又互相影响的故事。当然小乞丐需要有健康的心理,有人格动力去触发行为,并且使人格变得完善。

2. 自我调节

个体会想象可能的结果,估计可能性,设置目标并想出办法,而这些都是在个体的思维中进行的,而不是通过奖惩,这就是自我调节机制。(与条件反射的区别:条件反射是外部客观世界必须给一个现实的客观存在的刺激,人才会怎样做,而自我调节是假设人已经知道怎样做会得到怎样的结果,是已经有社会经验懂得社会规则的)

3. 观察学习

个体能通过对别人行为的观察、阅读甚至只是听说来学习。(这个从小孩的身上可以看到,因为我们经常说小孩是家长的一面镜子,小孩是家长的复印件。因为家长是他的重要他人。)

 

三、人格适应

1. 行为矫正

方法有3种:

系统脱敏:治疗恐惧症很重要的方法(恐惧症只适用于那些非必要的恐惧,比如说怕蛇就是一个必要恐惧,which can protect you from danger;但是怕猫就是一种非必要的恐惧)。系统过敏就是循序渐进地方法使你适应你恐惧的东西。比如让你看一张猫图,然后看一个猫视频,然后让你拿着pad看猫视频,让你抚摸一张类似的皮毛...让你对猫的恐惧阈值慢慢提高。

厌恶疗法:把你讨厌的东西和一样东西联系在一起,你就会厌恶这个东西。比如说一些减肥食品会设计成蓝色,以降低人的食欲。

生物反馈法:需要一种设备,测算肌肉的阈值。智能手表会告诉你已经做了三个小时了该起来走走了,这也算一种生物反馈法。

 

2. 自我效能感

一个人在行为主义的纬度上,如果你要人格适应,你需要获得自我效能感,也就是“主控在己”,你的生命的控制权是不是在你身上,你是不是能够获得你对自己有用的这种掌控。

亲身掌握经验

替代经验(模仿别人的经验、看书、学习)

言语说服

生理与情绪状态(通过生理与情绪状态来判断自己的自我效能)

[展开全文]

人格认知流派

重点不是人格,而是如何认知人格。认知主观差异是如何形成的(原料不同),建构方式不同,...

一、个体的主观经验差异

知觉风格(分析加工/整体性加工/...)

心理表征:通过直觉风格把客观的东西形成内在的图示,which is你自己对现实世界的某个事物的画像。你看到的世界是你内心对于这个世界的描绘。

解释和归因:人没办法接受unfinished的事情,一定要给自己一个解释,才能真的放下。“水逆”也是一种归因,把不顺利归因到水逆。

目标和预期:因为你有对未来的目标和预期,所以它会决定你接下来的行为方式。

 

二、个人建构论

建构指个体的解释和预测生活的认知结构。

1. 人格结构

核心建构与外围建构:人的建构中最基本最稳定的部分,决定人的行为的一致性和同一性(可以参照自我的同一性);外围建构是比较松散、容易改变的。

可渗透性与非渗透性建构:非渗透性就是内心当中相对固化的部分,没有办法通过环境、学习去改变。成长性思维/非成长性思维。

紧缩性建构与松散性建构:

《反脆弱》:一个人看上去好像很稳定,但是其实他的脆弱性可能很高

 

三、信息加工理论

1. 直觉风格:个体在感知并对信息进行加工时,有自己的风格。(bad news:中国的k12教育是准备给那些以视觉接受为主的小朋友的,那些实践动手、听觉风格的小朋友不容易接受。)

2. 心理表征:信息或知识在心理活动中的表现和记载的方式,是外部事物在心理活动中的内部再现。《刻意练习》:如果想获得技能,要不断练习才能形成心理表征。

原型:耨类食物在个人心目中的典型形象

脚本:在某一情境中一系列被认为是当或合乎规定的行为

图式:是存在于记忆中的认知结构或知识结构。

[展开全文]

人本主义流派

以人为本

一、人格结构

1. 自我(现实自我)distinct from 经典精神分析中的“自我”,这里的自我是自己对于自己各个方面的印象。

2. 理想自我

心理健康的人,自我和理想自我是相符合的,如果不一样也会悦纳现实自我。

 

二、人格动力

生理需要

安全需要

爱与归属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

马斯洛:人对需要的满足就是人格的动力所在。

以前是从下往上满足,现在也可以从上往下。

 

三、人格发展

1. 积极关注的需要

不是消极关注,消极关注是被动的关注,而积极关注是主动的、给予式的关注。exp,小朋友每次的需求还没提出来的时候妈妈就会问你饿不饿,想不想吃东西,想不想睡觉等等,这就是主动的,积极关注。

卡尔罗杰斯认为人是需要积极关注的,他被积极关注了,人格就会成长。同时,这个积极关注可以带来他人对你的认同、赞许,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你可以形成对自我的评价。

2. 价值条件

是一个孩子的重要他人(会对孩子产生影响的人)对孩子获得关注所设定的条件。比如家长对孩子说“如果你做家务,我就给你零花钱”或“如果你xxx我就xxx”,这就不是积极关注,而是加了一定条件去交换。

3. 无条件的积极关注

真正的积极关注是无条件的,不需要你去做什么,我都会关注你。每个孩子都需要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妈妈的爱是无附加条件的。在孩子的教育中,孩子的行为是可以通过条件反射形成的,但是孩子的情绪是不可以用条件进行交换的。

罗杰斯觉得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都是值得被爱的。

 

四、人格适应

1. 自我协调

2. 自我不协调

[展开全文]

生物学流派 

认为人格是生命体实际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的总和。

 

一、艾森克的人格理论

1. 人格结构

E(extraversion):外倾(梁朝伟/刘嘉玲)

N(neurotisism):神经质(两个维:稳定/不稳定)一惊一乍/波澜不惊。

P(psychoticism):精神质(得分高:自我为中心、冷酷、缺乏同情、不会关心别人;得分低:温柔、善良、关心别人)指数过高过低都会有异常的行为。

2. 生物学基础

大脑皮质层的反应。腺体、大脑等等分泌的激素影响行为。

 

二、气质(脾气、秉性、性情)

1. 气质的三维度:情绪性、活动性、社交性。

2. 儿童的三种气质类型

适应良好的儿童

难控制的儿童

抑制型的儿童:“乖”代表着压抑,孩子的情绪被压抑,不会表达自己的情绪,长大会“装死”

三、生物学流派的相关研究

1. 抑制和非抑制儿童

抑制型的儿童容易焦虑(对没发生的事情担心),抑制自己的情绪和想法;

非抑制的儿童比较容易适应社会,会如实地面对这个世界。

2. 脑电活动和大脑不对称性

脑神经元是终身成长的。

左脑活动的人对积极情绪反应更强,右脑活动的人对消极情绪反应更强。

 

[展开全文]

特质理论流派

一个人的人格都是由特质构成的

假设1:人格的特征在时间上是相对稳定的。

假设2:人格具有跨情境的稳定性。

 

一、人格和特质的定义

特质是决定个体行为的基本特征,是构成人格的基本元素,也是评价人格的基本单位

“人格是一个人的内在心理生理系统的动态组织,是个体面对环境时独特的行为和思想。”——奥尔波特。

 

二、特质结构

1. 奥尔波特的三层次特质理论

共同特质可以理解成荣格的“集体潜意识”,个人特质可以理解成荣格的“个人潜意识”。

中心特质决定一个人的一类行为,每个人都会有5-10个中心特质。很核心但不一定很容易发现。

一个人无时不刻展现出来的特质就是他的首要特质,最主要最概括性的特质。

次要特质相对比较薄弱,存在但不容易被显现

2. 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

把人的特质细分,有一个量表可以去测量这些特质。  开始提供工具去测评。

表面特质:浮现在表面可以通过观察和测评而得到的特质。

根源特质:在冰山模型里,表面特质就是水面之上的,而水面下的是根源特质。它很重要,对人的行为有决定性的作用,但是不容易被发现。

能力特质:决定一个个体如何完成预定目标。智力

气质特质:和平日里说的“气质”不一样,它是由遗传决定的,它决定着一个人对当下的情境反应的速度、能量等等。通常是一个家族遗传出来无意识的反应,而不是通过思考过后的反应。

动力特质:

16PF从16个维度评测一个人的人格。

问卷式的测量方法,主要是找到人的根源特质。

 

三、人格的五因素模型(大五人格理论)

大五人格(OCEAN)

开放性(openness):具有想象、审美、情感丰富、求异、创造、智能等特质。可以打开自己的内心接受很多东西,可以看出一个人的人格的空间够不够大,他的松动程度有多大。

责任心(conscientiousness):显示胜任、公正、条理、尽职、成就、自律、谨慎、克制等特点。

外倾性(extraversion):表现出热情、社交、果断、活跃、冒险、乐观等特质。如果人有温度,那外倾性高的人的“温度”就比较高,好像有源源不断的能量散发出来。

宜人性(agreeableness):具有信任、利他、直率、依从、谦虚、移情等特质。会像一股暖流一样地温暖别人,支持他人、也愿意迁就别人。/移情:

神经质性(neuroticism):难以平衡焦虑、敌对、压抑、自我意识、冲动、脆弱等情绪的特质,即不具有保持情绪稳定的能力。像一个随时被扎破的气球。

测试的过程:将所有形容人的特质的词语挑出来比对筛选制成词表,用词表让被试者对着自己或他人描述。

自陈式的测量方法,通过自我陈述去探索和发现。

 

四、特质理论的其他代表

1. A型人格

更喜欢有成就的竞争性,对时间很有紧迫感,遭遇挫折的时候就会产生愤怒,很容易跌宕起伏,大喜大悲。

2. 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

半杯水(半满or半空?)

 

五、特质理论的批评与争议:情境论与特质论之争

特质测量并不能很好的预测行为

没有证据能够支持跨情境的一致性

 

 

[展开全文]

三、人格发展

埃里克森:八大阶段,认为人格发展是终生的。

婴儿期哭的时候的响应程度决定了长大后安全感的阈值。

学步是一个灵长类动物开始探索新世界的过程,从被别人带着去哪里变成自己想去哪里就去哪里。如果适应了的话,就会有强的自主性,相反就会陷入羞怯和怀疑。

儿童早期就是学前的时期,这个时候不再是简单的自己想去哪里,而是开始与其他人发生一些互动,开始有主动性。比如主动帮妈妈做点什么,主动和别的小朋友分享东西,主动向别人要东西等等。如果没主动性发育的好,就会很好的适应社会,饭制就会有内疚,会想自己是不是错了,可不可以这样做等等。因为有的家长会想让孩子长成自己所期望的样子,“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会压抑孩子的主动性,这样孩子就会有内疚感因为我没有活成你想要的样子。

小学期从家庭成员成为了一个小社会的成员,需要通过勤奋去获得一些东西,而自卑的来源往往是因为他们发现了“我不勤奋就会不如人”这个事情。自卑有时候会以攻击(自卑是对内攻击,有时会转化为对外攻击)的形式出现(有时候会发现成绩不好的孩子会欺负别人)。

思考自己的社会地位,我是谁?有人通过追星,在饭圈找身份认同。

成年期如果人格心理发展良好的话,就会发展亲密关系,如果没有发展好亲密关系就会进入孤独状态(一种保护机制,不会打开自己了解彼此的世界,而是有一层壳保护包裹住自己)

人的三个本能:战斗、逃跑、装死(停滞,温水煮青蛙)。

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老年也要适应老年的社会生活。如果没有接受的话就会产生失望。

 

四、人格适应

如果一个人得不到自由,不能成为独立的个体,他就会成为另一个人的藤蔓。

通过创造性地爱和积极的工作去获得自由。

弗洛姆《爱的艺术》人在关系当中如何成为他自己。

[展开全文]

3. 自我同一性

个体感到自己是一个独特的、完整的、连续的、充满认同感的内心状态。(有点像“自性”)认同感:允许自己成为自己的样子。整容、变性等都是不够自我认同的。我不需要得到别人的爱才认为我有魅力。

同一性危机:个体由于缺乏自我同一性而感到的混乱和(对自己的)失望

 

 

二、人格动力

1. 安全感寻求

卡伦霍尼:“人终其一生都在追求安全感。”

“人追求熟悉感大过于追求舒适感”,熟悉感可以增强安全感。如果安全感不够,就会处于一种焦虑、不安、孤独、无助的状态。为何人格会得到不断的发展?因为人不断的在追求安全感。

2. 亲密关系寻求

“人格的动力是追求亲密关系。”不止是男女之间的亲密关系,而是说认识一个能量系统,而我们一直在寻找那个可以和这个系统同频共振的人,可能是朋友,可能是恋人爱人等等。你会从一个紧张、能量的形式去进行转化,这个转化的过程就是人格成长的过程。“紧张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应激性?)通过消除紧张,在亲密关系中得到疗愈,得到成长。

3. 自我的寻求

在关系中来获得的。如何寻求自我?通过关系、沟通、反馈等等。终其一生都在认识自我,know yourself.

4. 自卑与心理补偿:心理比长&社会兴趣

通过个体的努力得到心理补偿,去弥补自己的自卑心理。

 

[展开全文]

新精神分析流派

 

一、人格结构

1. 自我

霍尼认为:人格是完整的、动态的自我组成。这个自我又分为三个部分:

现实自我——此时此地。

真实自我——自我实现

理想自我——完美自我

2. 荣格的潜意识学说

个体潜意识

集体潜意识——就是将潜意识从个人扩大为集体性质的,具有某类特征的人都具有的潜意识的特征。将其归类为原型(面具:领导退休面具摘不下来 | 阿尼玛:男性身上的女性特质 和 阿尼姆斯:女性身上的男性特质 | 阴影:人类的内心多多少少都会有阴暗面 | 自性:是一个人格的核心,也叫自洽,当一个人的人格的各个部分进行拼接整合达到一个动态平衡的时候,就说一个人变成了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这就叫自性。自由不是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你不想做什么就不做什么,自由是自性的第一步)

咨询师需要经常做自我觉察,进咨询室的时候戴上面具,出来之后摘下面具。

3. 自我同一性

 

[展开全文]

人格的发展(心理年龄)

阶段                生存任务      心理主题

口唇期(0-1.5)断奶            信任

肛门期(1.5-3)大小便         自我控制,形成自我意识(这个阶段如果一直包尿不湿,以后会出现自我控制问题)

*最重要的阶段*俄狄浦斯(弑父娶母)期*性器官期(3-6)认识男女差异  性别认同,会形成对异性的认同(父母对孩子的陪伴是很重要的,会影响它在青春期、亲密关系等等相关的所有问题)现在的小朋友的心理年龄往往比生理年龄要老,因为信息爆炸ipad,如果一个人小时候被保护得太好,则心理年龄会小于生理年龄。

潜伏期(6-12) 生活适应     防御方式(人际交往,through学校里同学的交往)

两性期(12岁以后)异性交往  亲密关系(器官发育、爱慕的对象、追星等等)

 

人格的成因(经典精神分析非常注重“解释”)

1. 童年经历(重大创伤 | 不稳定的环境使得没安全感)

2. 父母教养方式

3. 出生顺序(二胎政策使得老大有更多的心理状况,去赢得关注,而老二有强烈的优越感,老三容易爱撒娇,被过度保护)

阿德勒《自卑与超越》:很多人都是有自卑感的,因为自卑而去努力去变得更好。“正面管教”就是从这本书发展来的。

 

人格适应

防御机制——自我(就是用于平衡“本我”与“超我”的那个“自我”)保护自身的方式:

压抑——只是被压下了,但是事情并没有解决。过度的压抑会造成心理疾病。

否认——也是一种逃避的方式,给自己很多解释好让自己生活在这个夹缝中。

反向形成——越喜欢,越欺负。

投射——爱屋及乌。日常很常见。比如说你的前男友有一个口头禅,下一个男友也有同样的一个口头禅,你就会讨厌他。

合理化——安慰自己hhhh,分手了说多谢前任不娶之恩;碗碎了说岁岁平安;丢东西说破财消灾...

退行——一个成年人在某些行为或思维方式上回到了小时候。焦虑啃手指;生气了发脾气不讲理,抱着别人的大腿不撒手;受委屈哭天喊地。遇到困难干脆退回到小时候的方式,因为那时候不用面对问题。

转移——踢猫效应。将自己的负面情绪进行转移。

升华——唯一一个正向的防御机制。世界上所有的艺术作品、文学作品都是情绪的升华。苏东坡的诗词、歌德的歌剧、贝多芬的音乐...

 

 

  

 

[展开全文]

经典精神分析流派:怎么看待人格?

精神分析一般适合重症一点的患者。一般需要20-40次的治疗。

精神分析是理解人性的最好工具,没有之一。

 

人格结构:

意识的三层次理论:没有完全清晰的分界线

潜意识——经过提醒也想不起来。深藏内心、无法触及的。

前意识——经过提醒可以唤醒、想起来的,能够进入意识层面。

意识——心理罪表层,能够清楚觉知到的。awareness

 

三种方式可以使潜意识意识化:

1. 自由联想(所有的“突然想到”都不是突然的,所有的偶然在某一种程度上都是必然的)

2. 释梦(不是周公解梦,是通过科学的方法)(梦境也是人的潜意识,知不过不能通过肢体或语言表达)

3. 口误/笔误(所有的“一不小心”都是潜意识的)

 

将潜意识意识化的过程:潜意识->前意识->意识。

将潜意识中的自动化运作 拉到意识层面去进行修整,成为心理表征,再放回到潜意识里面去。

 

为什么要把潜意识给意识化?

因为只有将它意识化了,才能将它修改。(练字,写字是潜意识的行为,但如果将笔交到左手上,就会变成意识行为,which means you are thingking of writing.很多小朋友练毛笔字,就是先通过意识的行为学会写字,再将其重新输入到潜意识中去。!这也就是一个人学习的过程!)

《头脑特工队》(主人公一天的所有情绪都被储存进长期意识区,一部分成为潜意识)

 

人格结构:三我结构

本我——享受原则——驱动力(性、生理etc)(为了快乐享乐)

自我——现实原则——控制力

超我——道德原则——指导力

本我和超我在脑袋里打架,自我是人民调解员,根据现实的情境,自我作出方向判断。在自我的调节下,本我和超我达到同一。

减肥(本我:我饿了、馋了)(超我:不应该吃,怎么可以这样)(通常都会听本我的,自律性很强的人都是超我非常强大的。)

 

人格动力

1.心理能量(人的心理过程需要能量驱动才能不断地进行下去)(等量原则、平衡原则)

2.生本能与死本能(生本能:指向生长、积极、建设性)(死本能:将死亡的欲望转向其他客体而非自身的攻击性驱力;消极的)(exp:生孩子,最开始都是有美好的憧憬,我要做一个好妈妈,这就是生本能;做作业的时候,打孩子,去生气,去消费...就是死本能)

生本能与死本能也没有清晰的边界,对立统一,互相整合,互相替代。置之死地而后生。人都是有向善的一面,也有毁灭的一面。

 

 

 

[展开全文]

人格的特性:

1.独特性(核心人格)(典型性&差异性)

2.稳定性(一个人的心理品质是相对稳定的,除非遇到很大的事件)(人格障碍:18岁之前因为大的变故而产生人格变化《24个比利》《天才在左疯子在右》)

3.统合性(自动调节、自洽、防御机制)

4.功能性(生活轨迹、生活方式、命运——外显&环境&自我)(会产生影响)

 

精神分析

人格结构“三我结构”:本我、自我、超我

人格动力“心理能量”:守恒的状态

形象因素:童年经历(成年人的所有身心问题都是由童年经历造成的)

 

新精神分析

结构:自我

人格动力:安全感的寻求

影响因素:社会因素

 

行为主义

结构:行为

动力:环境

影响因素:环境

 

 

[展开全文]

授课教师

心理咨询师 金牌讲师
心理咨询师 大咖讲师

课程特色

视频(34)
PPT(2)
下载资料(3)
作业(2)

最新学员

学员动态

洪振轩 开始学习 02、备考导学2
洪振轩 开始学习 01、备考导学1
叶欢迎 开始学习 01、备考导学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