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6027人加入学习
(6人评价)
2021年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精讲课
价格 ¥ 1280.00
该课程属于 2021心理咨询师(中科院)-实操强化拓展班 请加入后再学习

基础理论:
基础心理学+。。。

关于学习:基础精讲,冲刺专题,习题分析

[展开全文]
赵坤龄 · 2021-03-31 · 01、备考导学班 0

 爱情、婚姻、家庭

爱情是一种情感

婚姻是男女结成夫妻关系的行为,家庭成立的基础和标志
婚姻关系的实质,在于其社会性
婚姻行为取决于婚姻动机
动机一:性需要
2.繁衍需要(集体无意识)
3.经济学层面的理性考虑

夫妻关系的类型
1.爱情型
2.功利型
3.平等合作与分工型
4.建设型
5.堕性型
6.失望型
7.一体型
 

[展开全文]
甘祥 · 2021-06-25 · 该任务已被删除 0

变态心理学   以心理与行为异常
研究个体心理差异以及生存环境对心理异常发生发展的影响

精神病学着重研究精神障碍的诊断、治疗、转归、预防与康复 ’
 

[展开全文]
甘祥 · 2021-07-14 · 该任务已被删除 0

离婚
夫妻间的心理冲突
1.需求不满
2.价值观念的差异
3.“自我”的疏离
4.性层面的差异
离婚的常见的原因:

家庭功能得分过低
一方/双方体验感很差,且没有找到解决办法
婚姻成长期,没有顺利过渡
对爱情持有高期待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初级社会群体

[展开全文]
甘祥 · 2021-06-25 · 该任务已被删除 0

思维的两个概念,间接性和概括性

动作思维:以实际动作作为主要凭借物的思维。

形象思维,以实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为凭借物的思维,

聚合思维;求结论

发散思维:开脑洞

[展开全文]

听觉16-20000赫兹

感觉现象视觉:明适应 暗适应

触压觉

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直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展开全文]
王少飞a · 2021-03-31 · 该任务已被删除 0

1、社会知觉,即关于社会信息的知觉。包括:个人对他人、群体的知觉-----人际知觉;个体对自己的知觉-----自我知觉。人的社会化、社会动机、态度、社会行为,都以社会认知为基础。

影响社会知觉的主观因素:认知者的经验图式;认知者的动机与兴趣;认知者的情绪。

2、印象是个体头脑中有关认知客体的形象。

个体接触新情境时,一般会按照经验,对情境进行归类,确定这件事对自己的意义,这个过程叫印象形成。

印象形成过程中的几种效应:首因效应、近因效应;光环效应/晕轮效应;刻板印象

印象形成过程中的信息整合模式:加法模式;平均模式;加权平均模式;中心品质模式。

印象管理/整饰/控制:个体以一定的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即个体进行自我形象的控制,使别人对自己的印象符合自己的期待。印象管理,是个体适应社会的方式。

成功的印象管理,基础是正确理解情境、理解他人、理解自我、理解自己承担的角色的社会期待。(娱乐圈的人设)

常用的印象管理策略:按社会常模(平均水平),管理自己;隐藏自我、抬高自我;按社会期待,管理自己;投其所好。

3、归因:个体根据线索,对人的行为原因进行推测和判断的过程。分类:内因、外因、综合归因;稳定性原因、易变性原因;可控性原因、不可控原因

控制点理论---罗特:内控者(自己);外控者(社会他人)

归因原则不变性原则:海德,不变的联系;

折扣原则:凯利,其他原因,加权;

协变原则:各种可能因素的规律性协变

凯利,三维理论,最全面的归因原则:特异性信息、共同性信息、一致性信息

影响归因的因素:社会视角(立场);自我价值保护的倾向(有利于);观察位置(注意的中心/角落);时间因素(时间越久远,越解释为shi'jian)

[展开全文]
贾悦 · 2021-04-19 · 该任务已被删除 0

第四单元  研究心理现象的原则和方法

研究原则:

客观性

系统性

发展性

实用性

第二节  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一)神经系统与脑结构

【美】罗杰:左半球跟语言有关,右半球空间知觉和形象思维

【法】

(二)内分泌与心理

大脑的结构及机能

额叶

(三)高级神经活动的反射学说

④操作条件反射——主动做出动作

[展开全文]

1、社会动机:人的社会属性、社会需要引起的动机。动机过程:需要--紧张度--动机与行为--达成目标--紧张解除--新需要。耶基斯多德定律

主要的社会动机

亲和动机:亲密感强:外界压力、恐惧、焦虑(低)、第一个孩子

侵犯/攻击动机:有意的伤害别人,满足自己获得平衡和满足的心理倾向。性质:伤害行为、侵犯动机、社会评价。

     原因本能论:弗洛伊德--死本能;洛伦兹--习性学家--耗散侵犯本能;挫折--侵犯学说:多拉德;伯克维兹;刺激物;社会学习论:后天习得。习得过程:联想、强化、模仿

      影响因素:情绪唤起水平;道德发展水平;自我控制能力;群体中的社会角色;大众传媒的影响。

成就动机:抱负水平、成功经验。原因:目标的吸引力、成败与风险的主观概率、个体施展才干的机会。儿童成就动机的培养:家庭氛围(自律训练、和谐、互动);社会氛围(城市、学校)

权力动机:影响和控制他人的心理倾向。因素:社会控制的需求、对无能的恐惧

利他动机:利他行为是以人为对象的亲社会行为。保护他人的本能

原因:

社会生物学:保护物种延续的本能,集体无意识。社会规范论:道德的交互性规范、社会责任规范

影响因素:外部因素;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他人在场、事件的介入必要);时间压力;

利他对象的特点:相似、无害、有吸引力

利他者的心理特征:心境、内疚的补偿、人格、利他技能

3、社交情绪:在交往中的主观体验,是社会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的反映。消极社交情绪:社交焦虑;嫉妒(羞愧、愤怒、怨恨);羞耻;内疚、自罪感

[展开全文]
贾悦 · 2021-04-19 · 该任务已被删除 0

发展

哲学思辨阶段

人性善

经验描述阶段

实证分析阶段(定量,准确性,转向应用)、

 

原则

价值中立

系统性

伦理

 

常见理论

社会学习论(班杜拉 不断习得的过程,学习机制 两项 强化 模仿)

 

[展开全文]
陈旭卉 · 2021-08-13 · 12、第二章 第一节 概述2 0

第三节  感觉、直觉

第一单元  感觉概述(必考)

感觉是一切高级心理现象的基础。

感觉种类

外部感觉

内部感觉

感受性  感受能力(必考)

感受阈限(必考)

绝对阈限,差别阈限(必考)

人能看到的只是世界的一小部分,可见光谱之外的是看不到的(会考选择题)

第四单元  感觉现象

1.感觉可以适应

视觉:明适应,暗适应(必考选择题)

2.嗅觉

3.触压觉

4.听觉

5.痛觉

感觉后象 (可能选择题)

正后象

付后像

视觉对比

味觉对比

视觉对比与邻近色

联觉

知觉(必考)

将全部感觉整体融合器阿狸形成的直接的——失误直接在眼前

第六单元  知觉的种类

 

[展开全文]
  1.  
[展开全文]
王水昊 · 2021-03-31 · 该任务已被删除 0

1、态度:个体对特定对象的评价和稳定的反应倾向。特点:内在性;对象性;稳定性

态度的三成分----ABC模型(认知C、情感A、行为倾向B),一般一致,不一致时,情感占主导地位

态度与行为很多时候,两者存在不一致,态度是行为的重要决定因素,但行为还受情境、认知、过去的经验的影响

态度:具象,取决于价值,主观价值》客观价值;价值观:抽象,稳定,对行为的影响更间接

态度的功能:工具、自我防御、价值表现、认知

态度的形成:依从阶段(父母)、认同阶段、内化阶段

2、态度转变模型:

传递者:可信,意图;沟通信息目标(接收者)情境

影响因素:传递者:威信、立场、意图、吸引力(枕头风)

信息:权威人物--信息差异(与我原本认知)、引起适度的畏惧心、提供方式(面聊)、价值倾向性

接收者:原有态度与信念的特点:人格因素(依赖性、自尊水平、社会赞许动机);个体心理倾向(叛逆心理、惯性面子)

情境:预先警告;分心/注意分散(降低防御);重复频率(与说服效果呈倒U型曲线)

理论:海德:平衡理论人与人的相互影响,费力最小原则,尽可能少的转变情感因素,维持态度平衡

费斯廷格:认知失调理论个体关于自我、环境、态度对象的认知,彼此是协调还是失调。四种失调:逻辑矛盾、文化价值冲突、观念矛盾、新旧经验相悖

社会交换论:得失权衡,趋向与回避,关键在于诱因的强度

3、态度测量:投射测验、行为反应测量(测谎仪)

[展开全文]
贾悦 · 2021-04-19 · 该任务已被删除 0

第四节  记忆

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1.记忆的种类

①形象记忆

②情景记忆

③语义记忆

2.根据记忆时意识参加的程度划分

3.根据记忆保存时间的长短

瞬时记忆

短时记忆(1分钟以内)

长时记忆(1分钟以上)

记忆的过程:

识记+保持——

第二单元  以往及以往规律(必考)

不能回忆,不再回忆,错误

遗忘速度:先快后慢

遗忘原因

 

[展开全文]
赵宝琴 · 2021-08-27 · 04、第一章 第四节 记忆 0

第五节  思维、语言

思维的特点:

1.间接性

2.概括性——概念

思维操作过程:

1.分析与综合

2.抽象与概括

 

第二单元  思维的种类(准确理解每个概念)

第三单元  概念形成与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

[展开全文]

个体社会化的主要载体:①家庭②学校③大众传媒④参照群体(个体的态度、行为与自我评价提供比较或参照标准的群体)。

[展开全文]
何焕 · 2021-09-14 · 第二章 社会化 0

社会交换论

1、人与人的互动是价值交换

2、5个基本观点

成功命题--奖励重复行为

刺激命题--相同刺激相同反应

价值命题--创造价值

剥夺-满足命题--边际效益递减

侵犯-赞同命题--行为得到与预期不同的结果

 

符号互动论

行为背后的意义、符号

 

精神分析论

1、佛洛依德经典精神分析论

意识、前意识、潜意识(动力、本能、跳过觉察)--力比多(欲力 生本能(核心性本能) 死本能)

本我--快乐原则

自我--现实原则

超我--至善原则

2、荣格的分析心理学

强调集体无意识

心理治疗是人格发展

3、新精神分析

强调社会

 

 

 

[展开全文]
陈旭卉 · 2021-08-13 · 13、第二章 第一节 概述3 0

青年期的心理发展

青年期的年龄范围约在17~18岁到35岁,青年期是人生的黄金时期。

青年期的一般特征:

1、生理发育和心理发育达到成熟水平

2、进入成人社会,承担社会义务。

3、生活空间扩大。

4、开始恋爱结婚。

青年期的思维发展:

青年思维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1、二元论阶段

看待事物容易非黑即白,要么正确,要么错误。

2、相对性阶段

能够通过对知识和真理相对性的认识,并通过比较来审视不同的观点,找出解释现实问题的有效理论。

3、约定性阶段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不同的观点和立场来认识问题。

辩证逻辑思维的发展:

1、青少年辩证思维逻辑的发展趋势

1)初中一年级开始掌握辩证逻辑思维

2)初中三年级处于迅速发展阶段,属于重要转折期。

3)高中阶段已发展到占优势地位

2、影响青少年辩证逻辑思维发展的因素

1)领会和掌握知识的广度、深刻性和系统性

2)形式逻辑思维的发展水平

第一,形式逻辑思维

第二,辩证逻辑思维

3)个体思维品质的独立性和批判性的发展

思维监控能力的发展:

1、思维的自我监控是整个思维结构的统帅

2、从初中到高中时期思维自我监控能力的发展表现在三个方面:

1)随着年龄增长要迅速发展,发展速度比小学儿童快得多。

2)自我监控能力具有良好的计划性,准备性,方法性和反馈性。

3)青年初期的思维,自我监控能力已接近成人水平。

青年期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自我概念的特点:

1、自我概念的抽象性日益增强

2、自我概念更具组织性和整合性

3、自我概念的结构更加分化

自我概念认识水平提高的主要途径

1、自我探索是自我认识发展的内动力

2、通过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我

3、通过对同龄人的认同感来认识自己

确认自我认同感是青年期的重要发展任务

1、艾利克森提出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和防止社会角色的混乱,是青年期的发展任务。

艾利克森认为青年期自我同一感的确立是自我分化和整合统一的过程。

1、自我分化是把整体的我分化为“主体我”和“客体我”

2、通过自我接纳和自我排斥达到自我认识的整合统一

1)自我接纳是对自我积极可见的心理倾向,自我接纳以积极的态度正确对待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2)自我排斥是对自我消极否定的心理倾向,否定自己,拒绝接纳自己的心理倾向。

3、不能确立自我同一感

现实的我与理想的我之间的矛盾冲突,从而导致自我同一性扩散或社会角色混乱,并造成自我同一感。

4、解决自我同一感危机的方式

统一性确立,统一性延续,统一性封闭,同一性混乱。

同一性症候群

1、同一性意识过剩

2、选择的回避和麻痹状态

3、与他人距离失调

4、时间前景的扩散

5、勤奋感的丧失

6、否定的统一性选择

青年期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对自我求索来了解自己。

延缓偿付期

1、青年期的发展是自我发现,自我意识形成和人格再构成的时期,是从不承担社会责任到以社会角色出现并承担社会责任的时期。

2、在这个时期要经历复杂而艰难的统一性确立和对社会生活的选择,需要一个过程,而社会也给予青年暂缓履行成人责任和义务的机会,这个时期可以称为青年对社会的延缓偿付期。

青年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1、人生观是人民对于人生的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

2、价值观是个体以自己的需求为基础,对事物的重要性进行评价时所持的内部尺度。

3、青年期是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稳定时期,大学阶段是个体人生观价值形成的关键时期。

4、影响人生观和价值观发展的因素

1)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受个体成熟因素的制约

2)受社会背景和文化条件的制约

3)受家庭教育环境的制约

4)个体的自我调节因素

5)社会历史事件和个人遭遇的非规范事件的影响

道德认知的发展:

1、前习俗水平

外在标准控制,通过行为后果来判断行为。

1)阶段一,惩罚和服从取向

以服从权威和避免受惩罚作为判断行为好坏的标准,不理解道德标准,不理解故事中主人公的两种价值观冲突。

2)阶段二,功利取向

是否能满足个人需要作为判断行为正确与否的标准,既出于个人利益的考虑。

2、习俗水平

以遵从社会规范,社会规章制度为准则。

1)阶段三,好孩子取向

2)阶段四:好公民取向

3、后习俗水平

道德标准内化于己,成为自己的道德标准,遇到道德标准矛盾冲突时,自我可以作出选择。

1)阶段五,社会契约取向

各种法规都是为公众的权利和利益服务的,符合公众需要的遵守,如果不适宜可以按多数人的意愿修改。

2)阶段六:普遍道德原则取向

这是理性良心取向,道德认识超越社会法规和法律,尊重每个人的尊严,生命价值和全人类的正义,按伦理原则选择。

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1、道德发展具有固定不变的顺序

1)童年期10岁前多以前习俗水平为主

2)少年期的个体处于第二第三两个阶段

3)青年期则发展到第三第四两个阶段

2、达到后习俗水平的个体并不多

1)第六个阶段是抽象的,适用于全人类,难以实现。

2)部分人一生都停留在服从权威和权威所制定的规范的水平。

3、环境和社会文化因素只能决定道德发展的内容和速度,不能影响道德发展的顺序。

 

 

 

 

 

 

 

 

 

[展开全文]
于艳丽 · 2021-03-31 · 该任务已被删除 0

1、沟通:是信息的传递和交流的过程,包括人际沟通、大众沟通。七要素:

分类:正式、非正式;上行、下行、平行;单向、双向;口头、书面;现实、虚拟沟通。

沟通网络:正式沟通网络(开会,群体,双向);非正式沟通(小道消息,单向)

身体语言沟通:人的60%-65%的信息传递于身体语言,大脑边缘系统,最诚实的大脑

冻结反应;逃跑反应;战斗反应;亲和反应

人际距离:公众距离(3-7米);社交距离(1-3米);个人距离(0.5-1米);亲密距离(0-0.5米)

2、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在沟通与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个体性;直接性;情感性

阶段:定向阶段;情感探索阶段;情感交流阶段;稳定交往阶段

自我暴露与人际关系的深度:四个层次:兴趣爱好方面;社会态度;自我概念与个人的人际关系;隐私方面。一般两者呈正比;毫无关系的纯陌生人状特;公众人物

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原则:相互性;交换性;自我价值保护原则;平等原则

三维理论--舒茨基本的人际需要:包容、支配、情感。人际需要,决定了其与社会情境的联系,影响心理健康。满足方式(主动/被动)

人际关系趋向:主动包容式、被动包容式;主动支配式、被动支配式;主动情感式、被动情感式

童年(满足)---成年(决定性作用)

群体的形成和解体:形成过程:包容、控制、情感的循环过程(公司的亚文化)。解体过程:情感不和、失去控制、难以包容

3、人际吸引:与他人之间,情感上互相亲密的状态,是人际关系的一种肯定形式。按吸引程度:亲合、喜欢、爱情

影响因素:熟悉与邻近(交往频率与喜欢程度--倒U曲线);相似与互补(信念、价值观与人格;兴趣、爱好;社会背景、地位;年龄、经验。双方感知到的;需要、社会角色与职业、人格特征,吸引力);外貌才能(吸引与威胁);人格品质(知己)

人际互动的形式:合作(共识与规范,相互信赖);竞争(零和冲突,双赢)

 

 

[展开全文]
贾悦 · 2021-04-19 · 该任务已被删除 0

授课教师

心理咨询师 大咖讲师

课程特色

视频(66)
PPT(21)
下载资料(20)
作业(56)

最新学员

学员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