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6018人加入学习
(6人评价)
2021年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精讲课
价格 ¥ 1280.00
该课程属于 2021心理咨询师(中科院)-实操强化拓展班 请加入后再学习

婚姻行为取决于婚姻动机

性需要、繁衍需要、经济层面的理性考虑

一、夫妻关系类型

爱情型、功利性、平等合作与分工型、建设型、

惰性型、失望型、一体型

二、夫妻间的心理冲突

需求不满、价值观念的差异、“自我”的远离、性层面的差异

三、离婚的常见原因

家庭功能得分过低

婚姻成长期、没有顺利过渡

对爱情持有高期待

一方/双方体验感很差,且没有找到解决办法

四、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

家庭的结构要素:成员数量、代际层次、夫妻数量、结构模式

 

[展开全文]

人的心理,是人与社会互动的结果。人是关系的产物。

1、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

侧重心理学(个人)、预测行为

侧重社会学(群体社会互动)、描述行为

社会行为:人在(想象的)社会情境中的行为系统

个体的习得行为、亲社会行为、反社会行为、人际合作与竞争、群体决策行为。

勒温:B=f(P,E),行为是个体与情景互相作用的结果

社会心理:社会刺激---社会行为

社会心理是其中的中介过程(认知、情境、态度等)。社会刺激=真实事件+想象中的真实事件

社会心理,影响因素:即时心境;过去的经验;个人个体特征

研究范围:个体层面;人际层面;群体层面;社会层面;

[展开全文]
贾悦 · 2021-04-18 · 该任务已被删除 0

第二节  社会化与自我概念

第一单元   社会化

第二单元   社会角色

第三单元   自我、身份与自尊

 

人是社会化的动物。

“人本质上是社会性的动物,社会实际上是先于个体而存在的。不能在社会中生活的个体,或者因为自我满足而需参与社会生活的个体,不是兽类,就是天神。”——亚里士多德

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是个体与他人交往,接受社会影响,学习掌握社会角色和行为规范,形成适应社会环境的人格、心理、行为和生活技能的过程。

社会化是终生行为。

 

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知识和技能

社会规则

生活目标与希望

社会角色

 

个体社会化的基本条件

较长的生活依附期

较好的遗传素质

 

个体社会化的主要载体

家庭     学校     大众媒体     参照群体

几种重要的社会化类型

语言社会化

性别角色社会化

道德社会化

政治社会化

社会角色,是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心理状态。

角色理论,根据人们所处的社会地位和身份,来解释个体的行为及规律。

社会角色分类

先赋角色、成就角色

规定性角色、开放性角色

功利型角色、表现型角色

自觉角色、不自觉角色

 

角色扮演

角色期待

角色领悟

角色实践

 

自我的定义

自我/自我意识/自我概念

主我、客我

镜我:个体认为他人是如何看自己的

罗杰斯认为,镜我比真实自我对人更重要。

 

自我概念的功能

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

解释经验

决定期待

 

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

生理自我:8个月开始,3岁左右成形

社会自我:3岁到14岁左右

心理自我:青春期到成年

上述过程中,个体开始逐渐脱离对成人的依赖,表现出对自我价值和自我理想的追求,发展出自尊和自信。

 

身份,是由个体的社会地位及处境地位决定的自我认同。

客观性     主观性      多重性     稳定性     契约性

自尊,是个体对自己的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

自尊=成功/抱负

影响自尊的因素

家庭中的亲子关系

行为表现的反馈

选择参与和扬长避短

根据相似性原理,理性地进行社会比较

 

 

 

 

 

 

 

 

 

 

 

 

 

 

 

 

 

[展开全文]

青春发育期的心理发展

青春发育期以少年期为主,少年期的年龄是指11~12岁至15~16岁,正处于初中阶段。

生理发育加速

1、身体成长加速

身高快速增长,体重迅速增加。

2、生理机能发育加速

3、性的发育和成熟加速

1)性器官发育

2)第二性征的出现

3)性功能成熟

女性出现月经,男性出现遗精。女性初潮年龄10~16岁,平均年龄11岁。男性初次遗精12~18岁,平均年龄14~15岁。女性比男性平均提早两年。

青春发育期提前的趋势

1、青春发育期提前到来

2、青春发育期完成的缩短化

容易出现的身心危机

1、心理生物性紊乱

2、容易出现心理和行为偏差。

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

1、心理上的成人感与半成熟现状之间的矛盾

1)从心理上过高的评价自己的成熟度

2)认为自己的理想和行为属于成人水平

3)要求与成人的社会地位平等。

4)渴望社会给予他们成人式的信任和尊重

半成熟现状是指他们认知水平,思维方式和生活经验都处于半成熟状态。

2、心理断乳与精神依托之间的矛盾

3、心理闭锁性与开放性之间的矛盾

4、成就感与挫折感的交替。

记忆的发展:

1、记忆广度达到一生中的顶峰

1)初中阶段的成绩是一生中最高(11:04)的,超出大学阶段水平(9.4)

2)少年期的短时记忆达到个体一生的最高峰

2、对各种材料记忆的成绩都达到高值。

思维的发展:

1、形式运算阶段思维的特点:

1)思维形式摆脱了具体内容的束缚

2)假设演绎推理能力的发展

2、抽象逻辑推理能力显著发展

1)青少年逻辑推理能力发展的趋势

初一学生开始具备了各种推理能力,初三学生的推理能力有明显发展,高二年级后学生的推理能力已基本达到了成熟。

2)掌握逻辑法则发展的特点

对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的认识。初一初三和高二掌握了逻辑法则的能力随年龄的提升而显著提高,到高二也趋于成熟。排中律的成绩低于同一律和矛盾律。

少年期自我意识的发展

1、少年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婴儿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个飞跃期。

2、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1)强烈关注自己的外貌和风度。

2)深切重视自己的能力和学习成绩

3)强烈关心自己的个性成长

4)有很强的自尊心。

情绪的变化:

1、青少年的情绪和心境的发展呈现出动态的发展趋势

1)青春期早期情绪状态的积极方面较少,消极情绪较多。

2)情绪的稳定性较差,起伏变化较多。

2、情绪变化的特点

1)烦恼增多

第一,为在公众面前的个人形象而烦恼

第二,为在同伴集体中的个人尊严和社会地位而烦恼

第三:为与父母关系出现裂痕和情感疏离而烦恼

2)孤独感,压抑感增强

少年期的自我中心特点

1、独特自我

是一种个人的虚构

2、假想观众

假想观众就是在心理上制造想象的观众,他们关注自己,同时以为别人也都关注着他,注视着他,都是他的观众。

第二逆反期

1、少年期逆反期的表现

1)为独立自主意识受阻而抗争

2)为社会地位平等的欲求不满而抗争

3)观念上的碰撞

2、反抗的主要对象

是父母,但也是具有迁移性。

3、反抗的形式

1)外显行为上的激烈抵抗

2)将反抗隐于内心,以冷漠相对。

4、第一第二两个逆反期的异同

1)逆反期的年龄时段

第一逆反期到2~4岁期间,都在3岁左右。

第二逆反期出现在小学末期至初中阶段的10~11岁至15~16岁,突出表现在青春发育期。

2)两个逆反期的共同点

第一,都聚焦于独立自主意识的增强,向控制方要求独立自主权。

第二,都出现成长和发展的超前意识,第一反抗期的儿童具有“长大感”,第二反抗期的儿童具有“成人感”。

3)两个逆反期的不同点

第一逆反期要求按自我的意识行事,其重点要求行为动作自主和行事自有,反抗父母的控制,反对父母过于保护。

第二逆反期要求人格独立,社会地位平等,要求精神和行为自主。

帮助少年儿童顺利度过逆反期

1、父母要认识和理解逆反期对心理发展的意义

2、父母要正确面对儿童逆反期这一客观现实。

3、父母要理解少年期多重矛盾的焦点所在

4、父母必须正视少年儿童独立自主的需求。

 

第四单元,少年期面临的心理社会问题、

网络游戏成瘾者的主要表现

1、不由自主的强迫性网络使用

2、在网络游戏中获得强烈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3、一旦停止网络游戏会出现心理和生理方面明显或严重不良反应。

4、在网络游戏中所获得的虚拟感受反过来会强化无限上网的欲望,造成恶性循环而不能自拔。

网络行为表现出一定的发展过程:

1、初期患者会出现精神依赖

渴望上网,如不能如愿就会极度的不适应,出现烦躁焦虑,暴躁。

2、中期出现躯体依赖

表现为头昏眼花,疲乏和颤抖食欲不振等。

3、后期出现严重的心理社会问题

正常工作学习均受到影响,乃至生活自理障碍,认知能力下降,对现实生活失去兴趣,甚至出现暴力倾向和暴力行为等严重后果。

造成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

1、网络游戏本身的特征

2、青少年本身的特点及个体人格发展

3、家庭环境不良和学习压力过大。

青春期精神分裂症:

1、遗传因素

2、环境因素

3、各种诱发因素

自杀倾向:

1、自杀倾向的年龄趋势和性别趋势

1)16~24岁的自杀成功人数比例远高于15岁以下。

2)性别差异

自杀意向和自杀行为的发生,女性高于男性。自杀成功的男性青年明显多于女性,男女比例为3:1。

2、造成青少年自杀的原因

1)心理障碍,青少年自杀中90%都有心理障碍,尤其是以抑郁最为常见。

2)家庭环境

3)学校的强大压力

4、不能面对个人遭遇的问题。

3、自杀倾向的先兆

反社会行为与青少年犯罪

1、青少年犯罪的发展趋势和特点:

1)犯罪率增加

2)犯罪年龄呈下降趋势

3)女性增加的趋势

4)未成年作案特点日益呈暴力化,团伙化趋势

2、引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因素及预防

1)有些家庭成为滋生儿童反社会行为和犯罪的温床。父母离异家庭的子女犯罪是健全家庭的4.2倍。

2)同伴因素和群体压力

3)处于发展过程中的青少年自杀因素。

 

 

 

 

 

 

 

 

[展开全文]
于艳丽 · 2021-03-31 · 该任务已被删除 0

社会心理学发展历史:

哲学思辨:人性,纯粹理性;性本善、恶

经验描述:可感知的。

     五大思潮:达尔文进化论、德国的民族心理学、法国的群众心理学、英国的本能心理学、奥地利的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

实证分析:经验的量化,用数据说话,准确性的需求

研究的主要原则:

价值中立原则:不要带着“预设”的立场和个人偏见

系统性原则:系统的分析问题

伦理原则:制定研究计划时,评估其道德可接受性;

说明研究计划的主要部分,征得同意。特殊情况的隐瞒必须经过严格的程序核准,并在事后说明,求得理解;

保护被试;

被试有退出的自由;

被试资料需要保密,若发表,涉及个人隐私,须经被试同意;

研究结束前,不得与被试建立研究工作以外的关系。

方法同基础心理学

常见理论:

社会学习论:人的社会行为的形成和变化,是不断习得的过程。行为主义。学习机制:联想、强化、模仿。

观察学习:班杜拉。

 

[展开全文]
贾悦 · 2021-04-18 · 该任务已被删除 0

青春发育期进入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特点:①强烈关注自己的外貌的风度。②深切重视自己的能力和学习成绩。③强烈关心自己的个性成长。④有很强的自尊心。

[展开全文]
何焕 · 2021-09-29 · 第三章 青春期 0

意识与注意

无意识:是指不需要意识随时随地的觉察和控制,就可以自然而然发生的状态。如走路时左右脚不需要刻意觉察。

包含一个词:潜意识

注意:是一种心理状态,不是单独的心理过程。

比如注意听,注意看。

必考选择题:

注意的概念: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特征:

1、指向性(选择性)/2、集中性(维持性)

注意的种类(选择题或简答题)

1、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不随意识而走的注意):

定义: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自然而然

引起无意注意的因素/条件

客观原因:(多选题)

1)刺激的强度(如上课时,讲课声音的大小)

2)刺激的运动性(如讲课时的手势、表情)

3)刺激物的新异性(如教师的变化)

主观原因

1)个体的需要:饮食需要、亲密需要、求知欲

 兴趣(直接兴趣、间接兴趣)和态度

热爱/不喜欢、为了......、成绩、奖励

鸡尾酒会效应

夜间孩子的哭声(任务、关心)

 

 

 

 

 

2、有意注意

3、有意后注意

 

 

 

 

 

 

 

 

[展开全文]
于艳丽 · 2021-03-08 · 该任务已被删除 0

价值观是个体以自己的需求为基础,对事物的重要性进行评价时所持的内部尺度。

[展开全文]
贺广 · 2021-03-08 · 该任务已被删除 0

社会交换论:从经济学的投入--产出关系视角,研究社会行为。价值交换。5个基本观点:成功命题;刺激命题;价值命题;剥夺-满足命题(边际效用递减);侵犯-赞同命题

符号互动论:有意义。形成自我概念,建立关系,处理外在信息。(弦外之音)主要观点:自我、心智和社会是符号互动的过程;自我是社会的产物,内心戏

精神分析论:弗洛伊德经典精神分析论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集体无意识,社会的,大群

新精神分析论

[展开全文]
贾悦 · 2021-04-18 · 该任务已被删除 0

情绪、情感和意志

情绪(emotion)情感(feeling)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个人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情绪变化的外部表现:表情、动作。

以上必考选择题或简答题:

面部表情

厌恶:鼻子皱起、上嘴唇上扬。

吃惊:眉毛向上挑、眼睛圆睁、嘴唇无意识地张开。

恐惧:双眉上扬、聚拢;上眼皮上扬;眼袋紧绷、双唇向两耳水平方向略微拉伸。

轻蔑:只有脸一侧的嘴角紧闭、上扬。

快乐:真实的笑容永远会有  眼角皱纹;脸颊鼓起;眼睛周围肌肉运动。

生气:眉毛紧绷下沉、瞪眼、双唇紧闭。

悲伤:上层眼皮下垂、两眼无光、两侧嘴角为为下拉。

肢体表情

身体距离、身体倾向、身体朝向、身体正面的遮挡、安抚动作等。

其他,不由自主的敲桌子、脚尖朝向

言语表情

通过声调、节奏变化来表达情绪的,也是一种副语言现象。语音语调

情绪情感两者统称为“感情”

区别:情绪具有情境性、短暂性,一旦这一情境发生变化,相应的情绪体验就消失或改变。

而情感则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持久性,一经产生就比较稳定,一般不受情境左右。如友谊不因朋友是否在眼前而改变。夹杂着“理性”

区别2:

情绪具有冲动性,其与理性成反比关系。

而情感往往具有理性价值,它可以指导和调整我们的行为。

情绪带有明显的外部表现,如悔恨时捶胸顿足,愤怒时暴跳如雷。

而情感更加内隐,而不是外显,其更容易从细节处流露出来,而跟表情没有必然关系。

情绪和情感的联系:

情感离不开情绪。情感通过情绪反应来表达。

情绪也离不开情感。情感支配管理情绪。

情绪情感的功能(理解)

信号功能:情绪和情感具有传递信息、沟通思想的功能。

积极情绪是人际能力的重要因素,因为传递积极信息,包括对他人的积极认知。

持续的消极情绪是在给人提供信号,潜意识内心深处并不开心,需要面对和处理。

适应功能:情绪和情感是个体适应环境、求得生存发展的重要方式。

友好的表情让你快速融入环境,观察细微表情可以帮助你分析所处人际环境。

动机功能:情绪、情感驱动人的行为,是人的动机系统。

如脂肪肝母亲,未来给孩子捐肝,持续暴走,终于肝脏恢复健康。

兴趣推动求知欲,推动认知行为。

适度的情绪兴奋,可以提升工作效率。

组织机能:情绪和情感是心理活动的组织者。

积极情绪的协调作用,消极情绪的破坏、瓦解作用。

积极情绪使人注意积极信息,让人更具有亲社会性,更容易发出积极行为;消极情绪则反之。

情绪、情感的两极性和变化维度

情绪和情感的两极性

情绪是正负抵消、成对出现的。

有高点就有低点、有开心就有不开心,有紧张就有轻松、有激情就有平静。

人的情绪不是直线的,是正弦曲线。

情绪的变化维度:

1、动力性:增力-减力

2、激动度:激动-平静

3、强度: 强-弱

4、紧张度:紧张-轻松

情绪、情感的种类(必考)

人类原始的基本情绪:快乐、愤怒、恐惧、悲哀

快乐:追求并达到所期盼的目的。

愤怒:愿望达成过程中,一再受到妨碍。

恐惧:缺乏处理或摆脱可怕情景的能力。

悲哀:失去热爱或盼望的事物。

情绪的种类(必考)

从情绪的状态(情绪发生的速度、强度和持续时间)来分

1、心境:一种微弱、持久而又具有弥漫性的情绪体验状态。

特点:从发生强度和激动性上看,心境是一种微弱、平静的情绪体验,它的发生有时人们根本觉察不到

从延续时间上看,心境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情绪体验,少则几天、几周、多则数月、数年。

从影响范围来看:心境是一种具有非定向性、弥散性的情绪体验,即心境不指向某一特定事物,而是使人们的整个心理活动和行为都染上了某种情绪色彩。

2、激情:一种强烈的、爆发式的、持续时间较短的情绪状态。如狂喜、暴怒

特点:爆发性,激情的发生过程十分迅猛,大量的心理能量在极短的时间内喷发而出,有如火山爆发、强度极大。

冲动性。常出现“意识狭窄现象”即个体在激情状态下,认知活动范围缩小,理智分析能力受到抑制,此时个体的自我控制能力减弱,行为容易失控。

持续时间短。冲动一过,事过境迁,激情也就弱化或消失了。

明确的指向性。激情通常由特定对象引起,如意外的成功会引起狂喜、思想的破灭可导致绝望。

明显外部表现。如愤怒时捶胸顿足,狂喜时手舞足蹈。(如范进中举)

3、应激:在出现意外事件或遇到危险情景的情况下,所出现的高度紧张情绪状态。

特点:

超压性。无论在危险情境,还是紧要关头,由于强烈刺激而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

超负荷性。应激状态下,个体必然会在生理、心理上承受超乎寻常负荷,必须充分调动体内各种能量或资源去应付紧急、重大的事故。

产生原因。与个体对所面临的情境的自我应付能力有关。当个体意识到情境要求超出了自己应付能力时,就会处于应激状态。

作用:积极与消极

积极反应:急中生智。力量倍增,个体智力、体力都超水平发挥,从而化险为夷,转危为安,摆脱困境。

消极反应:表现为惊慌失措,意识狭窄,动作紊乱,四肢瘫痪。

持续应激会导致多种疾病。一般来说,应激状态的某些消极影响可以调节:过去的知识经验,良好的性格特征,高度的责任感等。都是在应激状态下防止行为紊乱的重要因素。

情感的种类(选择题)

道德感

含义:个体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去评价自己或他人的思想意图或行为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当自己或他人的言行符合道德规范时,对已会产生自豪、得意等情感,对他人会产生敬佩、羡慕、尊重等情感;当自己或他人的言行不符合道德规范时,对已会产生自责、内疚等情感。

内容: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人道主义、爱情、责任感、良心。

特点:社会性、历史性、时代性,阶级性,民族性。

美感

含义: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事物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种类:自然美感、社会美感、艺术美感

特点:人类对美的追求具有共性。“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美感因不同的文化、民族而存在着差异性。一般来说,人类的自然美感具有较大的共性。而社会美感与艺术美感具有较大的差异性。

美感与道德感密切相关:无论是客观现实本身还是其在艺术作品上的反映,在它们激发美感体验时,也往往会激起一定的道德感。美感与道德感有时一致,有时有区别:外表美与内在美。

理智感

含义:是在智力活动中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人民在探索未知的事件时表现出来的求知欲望,认识兴趣和好奇心;在解决问题过程汇总出现的迟疑,惊讶,焦躁以及问题解决后的喜悦、快慰,在评价事物时坚持自己见解的热情,为真理而献身时感到的幸福与自豪,由于违背和歪曲了事实真相而感到羞愧等。

形成与作用:理智感在智力活动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反过来又给智力活动以巨大的推动。

特点:虽然理智感在全人类中表现出许多共性,但仍受社会道德观和个人世界观影响。因而人们对科学的热爱、对真理的追求等,都反映了每个人鲜明的立场和观点。

情绪与身体健康

美国心理学家艾尔玛.辛吉斯曾经设计了一个实验,将人们在不同情绪状态下呼出的气收集在玻璃试管内,冷却变成水。结果发现,当一个人心平气和时,他呼出的气变成的水澄清透明,无杂色;悲痛时呼出的气变成的水有白色沉淀;生气时呼出的气变成的水有紫色的沉淀。接着他将人生气时呼出的“生气水”注射到大白鼠身上,几分钟后大白鼠死亡。由此得出结论,人在生气时,生理反应非常剧烈,将分泌出许多具有毒性的物质。因此,动辄生气的人很难保持健康。

意志(选择题

定义:意志是有意识地确立目的,调节和支配行为,并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意志过程中,内心动机的四种冲突:双趋式冲突、双避式冲突、趋避式冲突、双重趋避式冲突。

意志品质:

自觉性:意志的自觉性是指一个人清楚地意识到自己行动的目的和意义,并据此主动调节、支配自己的行动的意志品质。

这种品质往往反映了一个人坚定的立场和信仰,贯穿于意志行动的始终。

“人云亦云,没有主见,受暗示性强”,与自觉性相反的是盲从性和独断性。

果断性:意志的果断性是指一个人能够根据复杂多变的情景,善于分辨是非,迅速而合理地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的品质。“飞机驾驶员、汽车司机的果断性”与此相反的意志品质是优柔寡断和草率决定。

坚韧性:意志的坚韧性指一个人在实现预期目的的行动过程中,坚持不懈,百折不挠,持之以恒,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意志本质。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与此相反的是顽固性、动摇性等。

自制性:意志的自制性是指一个人善于根据预期目的或既定要求,控制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意志品质。“必要时能抑制激情、暴怒、愤慨、失望”与此相反的是冲动性,任性和怯懦。

 

 

 

 

 

 

 

 

 

 

 

 

 

 

 

 

 

 

 

[展开全文]
于艳丽 · 2021-03-10 · 该任务已被删除 0

液体能力 挥发

晶体能力 凝聚

IQ=智力年龄/生理年龄

遗传与环境正比,正交互作用

 

人格=气质(先天风格)+性格(后天养成)

独特性 整体性 稳定性 功能性 自然与社会

[展开全文]

二因素论主要观点:第一,心理发展是由遗传和环境两个因素决定的。第二,把遗传和环境视为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同等成分,看作是两种各自孤立存在的因素。第三,企图揭示各因素单独发挥作用的程度。

[展开全文]
胡佳1 · 2021-08-26 · 第三章 概述 0

1.气质类型的外在表现

胆汁质--兴奋性-孙

多血质--活泼型-猪

粘液质--安静型-沙

抑郁质--抑制型-唐

[展开全文]
谢门宝 · 2021-03-08 · 该任务已被删除 0
  1.  
[展开全文]
王水昊 · 2021-03-30 · 该任务已被删除 0

动机是激发个体朝向一定目标,并维持这个活动的动力。有需要,就会去寻找满足需要的对象,动机就产生了。需要可以来自机体内外。来自机体内部的是内驱力,个体为恢复机体内部平衡。来自外部的是诱因,引起有机体的定向活动。

[展开全文]
胡佳1 · 2021-08-26 · 第一章 动机 0

此时此刻是存在主义的概念,自我实现是人本主义的概念。替代学习和自我奖赏或批判都是社会学习理论的概念。

[展开全文]
胡佳1 · 2021-08-26 · 第二章 社心概述 0

1、人是社会化的动物,社会化是终生行为

社会化的基本内容:知识和技能;社会规则;生活目标与希望;社会角色。

个体社会化的基本条件:较长的生活依附期;较好的遗传素质。

主要载体:家庭;学校;大众媒体;参照群体。

重要的社会化类型:语言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道德社会化;政治社会化。

社会角色,是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心理状态。

角色理论,根据人们所处的社会地位和身份,来解释个体的行为以及规律。

社会角色分类:先赋角色、成就角色;规定性角色、开放性角色;功利型角色、表现型角色(学者);自觉角色、不自觉角色

角色扮演的过程:角色期待;角色领悟;角色实践

角色失调:角色冲突、角色不清、角色中断、角色失败。

2、自我:我觉得我是什么样的。主我、客我

镜我:个体认为他人是如何看自己的。罗杰斯.镜我更重要

自我的结构:物质、心理、社会、理想、反思自我

自我概念的功能: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稳定性、确定性);解释经验(自我调节);决定期待

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生理自我(8月开始,3岁形成);社会自我(3-14岁,我所有的权力);心理自我(青春期到成年)。个体开始逐渐脱离对成人的依赖,表现出对自我价值和自我理想的追求,发展出自尊和自信

身份,是由个体的社会地位处境地位决定的自我认同。客观性;主观性;多重性;稳定性;契约性(权力、义务、责任)

自尊:是个体对自己的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自尊=成功/抱负(期待)

影响自尊的因素:家庭中的亲子关系;行为表现的反馈;选择参与和扬长避短;根据相似性原理,理性地进行社会比较

自尊量表--罗森伯格 

[展开全文]
贾悦 · 2021-04-19 · 该任务已被删除 0

社会心理学

侧重心理学: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预测行为

侧重社会学,以群体心理学为基础,描述行为

 

勒温 行为=f(个人,环境)

[展开全文]
陈旭卉 · 2021-08-13 · 11、第二章 第一节 概述1 0

常模:解释测验结果时的参照分数标准

常模团体:明确界定、具有代表性、样本大小要合适、时间、空间局限

取样方法:

简单随机抽样 抓阄、抽签

系统抽样  先编码,等距抽样

分组抽样  总体分组 组内再随机抽样

分层抽样  总体分层 层内再随机抽样

常模分为:全国、区域、特殊

 

[展开全文]

授课教师

心理咨询师 大咖讲师

课程特色

视频(66)
PPT(21)
下载资料(20)
作业(56)

最新学员

学员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