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5981人加入学习
(6人评价)
2021年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精讲课
价格 ¥ 1280.00
该课程属于 2021心理咨询师(中科院)-实操强化拓展班 请加入后再学习

1、意识:是在觉醒状态下的觉察,包括对外界、对内在的觉察,以及评价。有限的,用于管理、调节身心系统,是心理活动集中、有效。

无意识:自然而然。潜意识、前意识

注意是一种心理状态,不是单独的心理过程。

注意概念: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特征:指向性(选择性);集中性(维持性)。

注意的外部表现:适应性运动;无关活动的停止;呼吸运动的变化。

注意种类

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条件:刺激的强度;刺激的运动性;刺激物的新异性

主观原因:个体需要(饮食、亲密、求知欲等兴趣。直接兴趣(我)、间接兴趣(有利)。鸡尾酒会效应,夜间孩子的哭声);

个体情绪状态投射测验;个体的身体状况;

有意注意(随意注意):有预定目的,需要一直意志努力的注意。

条件:加深对任务的理解,有意义(健身、读书);排除无关刺激的干扰(手机、零食);培养坚强的意志力(目标的清晰性、连贯性);培养间接兴趣(获益)

有意后注意: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特点:具有高度的稳定性;是一种高级类型的注意;是从事创造性活动的必要条件。

注意的特征:广度、稳定性、分配、转移。

注意的广度(范围)

注意的稳定性(时间、起伏现象----分心);

分心的原因:

客观因素:多余的无关刺激的吸引、环境的嘈杂、对象与活动的过于单调等。

生理因素:疲劳、身体不适、神经衰弱、兴奋水平低

心理因素:不良的生活学习习惯、意志薄弱、目的动机不明

克服分心:趣味性、吸引力;排除无关干扰,保持安静;提高积极性;思维活动与实操相结合;劳逸结合;清晰的目标性,稳定的动力。

注意的分配:同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活动与对象。

条件:其中一件以上的自动化;仅有一样不熟练;之间有一定的活动联系。

注意的转移

根据新的目的任务,主动把注意由一个对象转向另一个对象。能够暂时保留未解决的问题的程度

影响转移快慢的因素:之前的紧张度;新注意对象的特点;个体神经活动的灵活性

[展开全文]
贾悦 · 2021-04-17 · 该任务已被删除 0

有意义后注意: 与专业技术有关.

[展开全文]
潘春仙 · 2021-05-19 · 该任务已被删除 0

心理咨询师:未来已来

[展开全文]
姜敏2 · 2021-08-26 · 01、备考导学班 0

社会心理学

 

人是情境的产物

社会心理学原则

1、价值中立原则:不带预设与个人偏见(共情
2、系统性原则:系统的分析问题
3、伦理原则

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

1、实验法
2、观察法
3、调查法(访谈法、问卷法)
4、档案法

信息——结论(严谨、拉长战线)

社会心理学常见理论

1、社会学习论
理论起源:行为主义
学习机制:联想、强化、模仿
观察学习——班杜拉

四个过程:注意——保持——动作再现——动机
评价:侧重外在行为的经验结构,忽视个体的内在心理分析

2、社会交换论
(精神虐待PUA)
五个基本观点
①成功命题:得到奖赏,就重复行为,奖赏越多,重复频率越高
②刺激命题:相同的刺激,引起相同/相似的行为

③价值命题:行为结果越有价值,重复的可能性越高
④剥夺-满足命题:重复获得相同奖励的次数越多,价值越小
【边际效用递减】没增加一个单位的投入,其效用呈递减趋势
⑤侵犯-赞同命题

3、符号互动论
意义、符号对社会行为作用重大
主要观点:

自我、心智、社会我成长,不是彼此分离,而是通过符号互动的过程,三者各自形成和发展都已符号为前提,如果没有符号的能力,心智、自我会混论
语言是心智和自我形成的主要机制
心智是社会过程的进化,内化就是人的“自我互动”
行为并不是个体对刺激的机械反应,而是自己“设计”的,个体在符号互动中学会社会允许的限度内行事
个体行为受自身对情境的定义的影响,个体不断在赋予事务意义
个体与他人的面对面互动,协商的中心问题,是双方的身份和身份的意义

自我是社会的产物,是主我与客我互动的结果

4、精神分析论
弗洛伊德经典精神分析论   (意识、前意识、潜意识/动力、力比多/欲力、生本能、死本能、快乐原则、现实原则、至善原则、本我、自我、超我)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 (集体无意识)
新精神分析论 强调社会、文化因素对人格的影响

人是社会化的动物——亚里士多德

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

社会化是终生行为

 

个体社会化的基本条件:

1、较长的生活依附期
2、较好的遗传素质


个体社会化的主要载体:家庭、学校、大众媒体、参照群体

社会化类型:

1、语言社会化
2、性别角色社会化
3、道德社会化
4、政治社会化

社会角色分类:

1、先赋角色、成就角色
2、规定性角色、开放性角色
3、功利性角色、表现型角色(社会公平)
4、自觉角色、不自觉角色
 

罗杰斯

自我的结构

物质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理想自我、反思自我

自我概念的功能:

1、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稳定性、确定性)
2、解释经验
3、决定期待

 

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3岁、青春期爆棚

生理自我:8个月-3岁
社会自我:3-14岁左右
心理自我:青春期到成年
 

身份

身份属性:

①客观性②主观性③多重性④稳定性⑤契约型(双主体、理性:权力、义务、责任)

自尊=成功/抱负

影响自尊的因素:

1、家庭中的亲子关系
2、行为表现的反馈

3、选择参与和扬长避短
4、根据相似性原理,理性地进行社会比较

 

社会知觉 自我知觉

影响社会知觉的主观因素:

1、认知者的经验图式
2、认知者的动机与兴趣
3、认知者的情绪

印象形成过程中的效应

首因效应、近因效应
光环效应/晕轮效应
刻板印象

印象形成过程中的信息整合模式

加法模式
平均模式
加权平均模式
中心品质模式

常用的印象管理策略

按社会常模,管理自己
隐藏自我、抬高自我
按照社会期待,管理自己
投其所好

 

归因

控制点理论——罗特
内控者、外控者
不同的生活态度,不同的人生结果

归因原则:
1、不变性原则
2、折扣原则
3、协变原则(
凯利 三维理论  特异性、 共同性、一致性 )

 

影响归因的因素:

1、社会视角:角色不同,立场不同
2、自我价值保护的倾向
3、观察位置:
注意的中心/角落
4、时间因素:时间越久远。越解释为事件背景的原因

 

社会动机

动机过程:需要--紧张度--动机与行为--达成目标--紧张解除--新需要

主要的社会动机:

1、亲合动机长期的亲合剥夺,会导致心理问题 。外界压力越大,亲合需要越大;恐惧越强烈,亲合倾向越明显;焦虑越高,亲合越低)
2、侵犯动机(侵犯的性质:伤害行为、侵犯动机、社会评价  影响因素:①情绪唤起水平②道德发展水平③自我控制能力④群体中的社会角色⑤大众媒体的影响
本能论: 
佛洛依德-死本能 
              洛伦兹—习性学家-耗散侵犯本能

挫折-侵犯学说 :   伯克威兹
社会学系论:
习得过程:联想、强化、模仿


3、成就动机(成就动机的影响因素:①目标的吸引力②成败与风险的主观概率③个体施展才干的机会)
儿童成就动机的培养:家庭氛围,社会氛围
4、权力动机(因素:①社会控制的需求②对无能的恐惧)
5、利他动机(因素:①外部因素②自然环境③时间压力④利他对象的特点⑤社会情境⑥利他者的心理特征  {心境、内疚的补偿、人格、利他技能})
社会生物学:
人和动物都有保护物种延续的本能 (集体无意识
社会规范论:人类道德的交互性规范、社会责任规范

社交情绪

消极社交情绪:社交焦虑、嫉妒(羞愧+愤怒+怨恨)、羞耻、内疚、自罪感

 

态度

态度的特点:①内在性②对象行③稳定性

态度组成(ABC模型):①认知成分②情感成分③行为倾向成分一般三者协调一致,若不一致,情感成分占主导地位

态度与行为

很多时候,两者存在不一致,态度是行为的重要决定因素,但行为还受情境、认知、过去的经验的影响

态度与价值观的区别:①价值观是抽象的,态度是具象的②价值观更稳定,对行为的影响更直接③态度,取决于价值,客观价值很重要,但主观价值更重要

态度的形成:①依存阶段②认同阶段③内化阶段

态度转变的影响因素:①传递者的因素(传递者的威信、传递者的立场、说服的意图、说服者的吸引力)②信息的因素(权威人物-信息差异、引起适度的畏惧心、信息的价值倾向性,传递方式:面聊)③接收者的因素(原有态度与信念的特点、人格因素:依赖性、自尊水平、社会赞许动机、个体心理倾向:叛逆心理、惯性、面子等)④情境因素(预先警告、分心/注意分散:降低防御、重复频率:与说服效果呈倒U型曲线)

态度转变理论

1、海德的平衡理论:强调人与人的相互影响,“费力最小原则”,尽可能少的转变情感因素,二维持态度平衡
2、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个体关于自我、环境、态度对象的认知,彼此是协调还是失调四种失调(①逻辑矛盾②文化价值冲突③观念矛盾④新旧经验相悖)
3、社会交换论:个体态度转变的关键,诱因的轻度

 

沟通

沟通七要素:

人的60%-65%的信息传递属于身体语言沟通

反应阶段:冻结反应、逃跑反应、战斗反应、亲和反应

人际关系

人际距离:公众距离(3-7米)、社交距离(1-3米)、个人距离(0.5-1米)、亲密距离(0-0.5米)

人际关系:个体性、直接性、情感性

良好的人际关系原则:①相互性②交换性③自我价值保护原则④平等原则


人际关系的三位理论-舒茨:三种人机需要*两种满足方式(主动表象、被动表象),6种基本的人际关系趋向:主动包容式、被动包容式、主动支配式、被动支配式、主动情感式、被动情感式

 

人际吸引

人际吸引的因素:①熟悉与临近(交往频率与喜欢程度呈倒u型曲线)②相似与互补(相似:信念、价值观、人格、兴趣、爱好、社会背景、地位、年龄、经验,最重要的是,双方感知到的相似性;互补:需要的互补、社会角色和职业的互补、人格特性的互补,互补也能产生吸引力)③外貌④才能⑤人格品质

 

社会影响

从众——自愿

从众的意义:社会性,是一种互动行为,有利于形成社会共同规范;对个人适应社会有重要意义;从众,但不盲从。

从众的类型:真从众,权益从众,反从众

从众的主观原因:寻求行为参照,对偏离的恐惧,群众凝聚力

从众的影响因素:①群体因素(群体成员的一致性,群体凝聚力,群体规模{临界值3-4人})②个体人格因素(自我评价,场独立/场依存)③情境的明确性④其他因素(性别、智力、职业等)

模仿的意义:①模仿是学习的基础②适应作用③促进群体形成

塔尔德的“模仿律”:①下降率(下层模仿上层)②几何级数律(时尚、谣言)③先内后外律(先本土,再外减)

暗示的分类:他人暗示,自我暗示,有意暗示、无意暗示,直接暗示,间接暗示,暗示、反暗示

影响暗示的主要因素:
1、暗示者的权力、威望、社会地位、人格魅力
2、被暗示者的场独立性、自信、知识水平、年龄、性别等
3、被暗示者所处情境

社会感染:双向性、爆发性、接受的迅速性

爱情

 

[展开全文]

1、需要:有机体内部的不平衡状特,是一种缺乏感。种类:自然、社会、物质、精神需要

诱因:推动行为的外部条件

动机:个体朝向某一目标,维持这种活动的内在心理动力

      生理动机(个体);社会动机(兴趣、爱好)

      有意识动机、无意识动机

       内在动机(内在需要)、外在动机(奖励)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自我实现:道德,创造力、自觉性、问题解决能力、公正度、接受现实能力(青少年期才出现)

尊重需求:自尊、信心、成就、尊重他人、被尊重

归属需求:亲密关系,友情、爱情、性亲密

安全需求:人身安全、财产所有性、道德保障、家庭、

生理需求:呼吸、食物、水、性

低层次(缺失性的需要)---高层次(生长需要)
 

 

[展开全文]
贾悦 · 2021-04-17 · 该任务已被删除 0

能力和人格

气质,是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灵活性等方面动力性质的心理特征。是一个人的脾气、性情。

是人的风格,无好坏之分

不决定成就,但影响效率

和道德无关

相对稳定,也有一定的后天可塑性

气质类型学说

体液说        体型说       血型说      激素说

 

 

气质类型体体液说

创始让你:希波克拉底

多血质       胆汁质         黏液质       抑郁质

外向           外向            内向           内向

情绪稳定     不稳定        稳定           不稳定

 

情绪稳定:即个体的兴奋和抑制能达到平衡

多血质:外向、情绪稳定,人际特点   做事特点      优势、弱点

胆汁质:外向、情绪不稳定、人际特点、做事特点、优势、弱点

黏液质:内向、情绪稳定、人际特点、做事特点、优势、弱点

抑郁质:内向、情绪不稳定、人际特点、做事特点、优势、弱点

 

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

巴普洛夫

神经过程的特性、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与气质类型的关系

性格,是个体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以及与这种态度相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

态度是一个人对仍、事物的反映倾向性,它是后天生活中习得的。

态度由认知、情感、行为倾向三个因素构成。

性格相对稳定,但具有可塑性。

 

性格的结构

态度特征:热情、关爱、冷漠、不负责任等。

意志特征:毅力、坚持、优柔寡断、懦弱。

情绪特征:积极、平和、消极、悲观。

理智特征:认知活动中的性格特征,如独立思考、务实。

第五单元   人格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的动力理论

荣格的内-外向人格类型理论

人格特质理论:奥尔波特、卡特尔、艾森克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的动力理论

本我:原始的本能,快乐原则

自我:理性和审慎,现实原则

超我:道德化的我,至善原则

 

荣格的内-外向人格类型理论

两种态度:内向、外向

四种驱力:思维型、情感型、感觉型、直觉型、态度X驱力,构成八种人格类型。

人格特质理论:奥尔波特

用个案研究法,从很多人的书信、日记、自传中,分析出各种具有代表性的人格特质。

他认为特质是人格的基础。

共同特质

个人特质(首要特质、中心特质、次要特质)

 

人格特质理论:卡特尔

共同特质、个别特质、表面特质、根源特质。

 

人格特质理论:艾森克

内外向、神经质、精神质,三个维度艾森克人格问卷(EPQ)

 

 

 

 

 

 

 

 

 

 

 

 

 

 

 

 

 

 

 

 

 

 

 

 

 

 

 

 

[展开全文]

第二章          社会心理学知识

人是关系的产物

人的心理,是自然人与社会互动的结果。

目录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社会化与自我概念

第三节   社会知觉与归因

第四节   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

第五节   态度形成与态度转变

第六节   沟通与人际关系

第七节   社会影响

第八节   爱情、婚姻与家庭

 

 

第一节   概述

第一单元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

第二单元    社会心理学简史

第三单元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四单元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

 

一、定义

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门基础性的分支学科,

诞生于心理学、社会学两个母体

形成两种取向:侧重心理学的、侧重社会学的。

注:社会是人的有机结合。

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结构与社会活动的学科

取向1:侧重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与社会意识的学科。

取向2:侧重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 科学,以群体生活的心理学为基础。

总之,一般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社会情境中的个体的心理与行为规律的科学。

 

二、社会行为、社会心理

(一)社会行为:人在社会情境(或想象的社会情境)中的行为系统。

包括:个体的习得行为、亲社会行为、反社会行为、人际合作与竞争、群体决策行为等。

勒温:B=f(P,E)行为是个体与情境互相作用的结果。

B=behavior行为,P=person个体,E=envioranment环境

“要理解和描述行为,人和他所处的情境必须被看成是一个互相依赖的因素群。”——勒温

同一个时代的人,心理与行为方式具有某些共性。

同一个亚文化环境下的人,也具有某些共性。人,是情境的产物

“要理解和描述行为,人和他所处的情境,必须被看成是一个互相依赖的因素群”     

                                          ——勒温

 

(二)

社会刺激——社会行为,

社会心理是其中的中介过程(认知、情感、态度,等)

社会刺激=真实事件+想象中的“真实”事件

社会心理,影响因素:

即时情境     过去的经验      个体人格特征

 

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个体层面:个体的社会化与自我意识、社会知觉、态度、社会动机、社会学习,等

人际层面:个体之间的互相作用。如人际沟通,人际关系,等。

群体层面:一群按某种特征联系起来的人,比如,学生群体、教师群体、公务员群体,等

群体凝聚力、群体心理氛围、个体与群体的相互作用,等

社会层面:社会风俗、时尚、阶层、阶级、民族心理特征,等。

 

 

 

 

 

 

 

 

 

 

 

 

 

 

 

 

 

 

 

[展开全文]

1、情绪(emotion)情感(feeling)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个人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情绪变化的外部表现:表情、动作

面部表情:眉,眼,嘴,五官

肢体表情:身体正面的遮挡,身体距离,朝向,位置,敲桌子

言语表情:语音语调

情绪情感统称为感情

区别:情绪具有情境性、短暂性;冲动性;明显的外部表现

情感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持久性具有理性价值,指导和调整我们的行为;更加内隐,从细节流露

联系:情感离不开情绪,情绪也离不开情感。

情绪情感的功能:信号功能;适应功能;动机功能;组织功能

情绪和情感的两极性。情绪是正负抵消、成对出现的(正弦曲线)。

情绪情感的种类:

人类原始的基本情绪:快乐,愤怒,恐惧,悲哀

情绪的种类:

从情绪的状态(情绪发生的速度、强度和持续时间)来分:

心境:微弱、持久而又具有弥漫性的情绪体验状态。

激情:强烈的、爆发式的、持续时间较短的情绪状态。

应激:出现意外事件或遇到危险情景的情况下所出现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心境特点:发生强度和激动性上:微弱、平静;延续时间上:较长时间;影响范围:非定向性、弥散性。

激情特点:爆发性;冲动性(意识狭窄现象);持续时间短;明确的指向性;明显外部表情

应激特点:超压性;超负荷性。

情感的种类:道德感;美感;理智感

道德感:个体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去评价自己或他人的思想意图或行为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美感: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理智感:是在智力活动中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2、意志:有意识的确立目的,调节和支配行为,并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实现预期目的的心理过程。

意志过程中,内心动机的四种冲突:双趋式冲突,双避式冲突,趋避式冲突,双重趋避式冲突

意志品质:自觉性(盲从性、独断性);果断性(顽固性、动摇性);坚韧性(优柔寡断、草率);自制性(冲动性、任性、怯懦)

[展开全文]
贾悦 · 2021-04-17 · 该任务已被删除 0

心里咨询师未来已来,心理咨询师可兼职和专职,

[展开全文]
宋长虹 · 2022-04-19 · 01、备考导学班 0

第一节   概述

心理学有一个漫长的过去,但只有一个短暂的历史

                                           —— 艾宾浩斯

霍兰德(美)认为,社会心理学的发展经历了哲学思辨、经验描述、实证分析三阶段,即对应着启蒙期、形成期、确立期。

一、哲学思辨阶段,围绕“人性”,纯粹理性的思辨

 二、经验描述阶段,纯粹理性向“可感知的”落地

三、实证分析阶段,经验的量化,用数据说话,

认为经验可以 测量,追求“准确性“

 

一、哲学思辨阶段

从古希腊开始,到19世纪上半叶。

社会心理学思想和一般的心理学思想混在一起。

其特点是,根据哲学思辨及社会准则来认识社会行为。

围绕着“人性”的哲学争论,可视为最早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关于人性

一派认为,人性虽受遗传因素影响, 但却深受教育和环境的影响。认为,人性具有潜在“善”,教育和环境可以改变人性。人类行为是社会决定的,改变人性的前提是改变社会。

代表任务:苏格拉底、柏拉图、卢俊、孔子、孟子,等。

性相近,习相远。——孔子

苏格拉底,产婆术,在哲学对话中,帮人把知识“生”出来。

另一派认为,人性由生物或本能决定,社会不可能从根本改变人性。人性是自私邪恶的,需要受法律的强制。

代表人物:亚里士多德、荀子,等。

“人之性恶,其善叶伪也”——荀子

 

这一阶段对人性的假说,对社会心理学发展有启蒙作用。

虽然这个话题,很有意思,但是,这属于古代哲学的思想范畴,是我们思考人类心理的最古老的命题,不要再留恋于此。

实际上,人性具有丰富的层次性,

善或恶的两极,属于价值观层面,

而心理学侧重的,是不论善恶,其背后的需求结构,以及心理过程。

 

二、经验描述阶段

经验描述:纯粹理性开始落地

19世纪中叶——20世纪初

在观察的基础上,对人类心理和行为进行客观描述和分析。

五大思潮:

(一)达尔文进化论

(二)德国的民族心理学

(三)法国的群众心理学

(四)英国的本能心理学

(五)奥地利的精神分析学派

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弗洛伊德,

《图腾与禁忌》、《群体心理学与自我分析》、《文明及其不满》,等。

实证:经验的量化,反映了学科对于“准确性”的需求。

20世纪20年代至今

从描述研究转向实证研究。

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

从纯理研究转向应用研究。

如,实验法,“他人存在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原则

价值中立原则:不要带着“预设”的立场和个人偏见。

系统性原则:系统的分析问题。

伦理原则:

(1)在指定研究计划时,研究者应评估其道德可接受性。

(2)研究者应向被试说明研究计划的主要部分,征得同意。

特殊情况下的欺瞒必须经过严格的程序核准,并在事后向被试说明,求得理解。

(3)具体研究中,要保护被试。

(4)被试有退出的自由。

(5)被试的资料需保密,如要发表,涉及个人隐私,须经被试同意。

(6)研究结束前,不得与被试建立研究工作以外的关系。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同基础心理学)

实验法   心理咨询师工作不需要。

观察法

调查法:访谈法、问卷法

档案法

如何看待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结果?

社会心理学师解释个体心理的一个路径

注意,不要夸大研究结果的适用范围

人人都是业余的社会心理学家,但常识只有经过验证,才能上升为科学。

 

一、社会学习论    

认为,人的社会行为的形成和变化,是一个不断习得的过程。

理论起源:行为主义

学习机制:

联想:属于经典条件反射。如,纳粹一词,本能的联想到恶行。

强化:奖赏与惩罚,使行为固定下来。

模仿:如,语言的习得、态度的习得。

观察学习---班杜拉

认为,个体通过对他人行为、结果的观察,获得行为模式的更新。

四个过程:

注意-保持-动作再现-动机

评价:

侧重外在行为的经验建构,

忽视个体的内在心理分析。

 

 

 

 

 

 

 

 

 

 

 

 

 

 

 

 

                          

 

[展开全文]

青年期的一半特征
17-18--35
生理心理发育成熟

思维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1.二元论阶段
非黑即白
2.相对性阶段

3.约定性阶段

 

辩证逻辑思维的发展
 

[展开全文]
甘祥 · 2021-07-13 · 该任务已被删除 0

语言是一个线形的过程

托马斯和切斯根据适应性、生活节律、情绪状态、趋避性等表现划分婴儿气质。

早期教育对婴儿气质的影响作用:拟合优化模式

人有很多东西是在模仿中习得的

衡量婴儿期母亲教养方式的三个标准:反应性、情绪性、社会性刺激

[展开全文]

4月19日学习笔记

一、研究对象和内容是基本概念体系 

基础心理学的内容:认知过程 情绪情感过程 意志过程 需要动机 能力 人格

人的心里本质:心里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心理学发展简史:是德国心理学家冯特 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作为学科的诞生和独立 

构造心理学:研究心里就是研究意识(纯科学 )

机能主义:杜威:实用意识

行为主义:华生 刺激——反应

格式塔学派:完形(整体大于局部之和)

精神分析(心里动力学派):弗洛伊德 潜意识 很强的心里推动

二、当代研究趋向

人本主义:需要 分层次 自我实现尊重人的心里需求也叫积极心理学

认知学派:一生都在完善我们的认知,人是有科学能力的,提升认知成为智慧

量子力学研究

 

[展开全文]
宋长虹 · 2022-04-19 · 01、第一章 第一节 绪论1 0

社会化与自我概念

人是社会化动物,社会化是终生行为

一、个体社会化的基本条件

较长的生活依附期、较好的遗传素质

二、个体社会化的主要载体

家庭、学校、大众传媒、参照群体

三、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

生理自我(8个月-3岁)

社会自我(3岁-14岁)

心理自我(青春期到成年)

 

[展开全文]

第一节:第四单元:

当你用方法和科学性,研究人心里秉承一下:

1、客观性:抛弃预设还原真实,中立(共情)的态度,不需要做具体指导,

2、系统性: 不要局限于一个因素

3、发展性:心里问题是存在变化性的

4、实用性:以问题解决为导向

以上是基本原则

常用的方法

大学实验法是最常用的方法

l心里咨询一般是个案

理论了解:

1、观察法:掌握客观的东西,例如儿童、动物,具体发了什么,一般不做介入,也叫自然观察法,记录他的眼神、衣着、微表情等需要挖掘的东西,记录行为出现多少次,不需要用记录、录像

2、调查法:包括访谈和问卷法, (自评和他评)

3、测验法:标准化测验工具,严谨的工具

4、实验法:研究因果关系,相对的是相关关系,容易混淆,相关是A和B之间相关,因为A所以B叫做因果,综合作用产生的结果(例如原生家庭+学校教育的综合)自变量导致因变量叫做因果关系

史上的实验

斯坦福监狱实验 精神病房实验 

5、个案法:研究一个案例

心里活动的生理基础

第二节 

一、神经系统与脑结构

神经元是通过突触传递递质

心里咨询是认知的过程

中枢神经 脑和脊髓

闹得研究:割裂脑室验  右半球和左半球是不一样,左半球和语言有关系,和左力手右力手有关

布洛卡区主管言语表达

大脑两半球的单侧化有他的优势

大脑分为四个叶

二 内分泌系统

腺体

三 高级神经的反射学(中枢神经)

条件反射被动学习 

无条件反射 不学而能

操作条件反射主动做出动作

人的很多行为都是一种反射系统

既是生理现象又是心里现象

反射不会总是出现也会抑制

扩散和集中

兴奋和抑制 例如专注做一件事抑制另一件事

动力定型

 

 

 

[展开全文]

一、影响社会知觉的主要因素

认知者的经验图式

认知者的动机与兴趣

认知者的情绪

二、印象形成与印象管理

印象:个体头脑中有关认知客体的形象

印象形成:新情景-按经验归类-确定对自己的意义

三、印象形成过程中的几种效应

首因效应、近因效应、光环效应/晕轮效应、刻板印象

四、印象形成过程中的信息整合模式

加法模式、平均模式、加权平均模式、中心品质模式

五、印象管理/印象整理/印象控制

六、归因

原因:不变性原则、折扣原则、协变原则

影响因素:社会视角、自我价值保护的倾向、观察位置、时间yin su

[展开全文]

1、能力:顺利、有效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

智力:认识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分类

一般能力;特殊能力

液体能力(天赋:反应速度等);晶体能力(后天能力)

认知能力、操作能力、社会交往能力

模仿能力;再造能力;创造能力

智商:智力的商数;

IQ=(智力年龄/生理年龄)*100

能力发展的个体差异

发展水平方面,从人类整体来说,个体差异呈正态分布

能力类型方面,人的能力结构有差异。多元智能理论,美.加德纳

能力发展早晚方面,早慧;大器晚成

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遗传;环境(营养、原生家庭、学校、亚文化)

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遗传潜能越好,环境的影响越大;遗传潜能较差,环境的影响较小。

2、人格:各种心理特性的总合相对稳定,在不同的时间、地点,都影响着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独特的

人格的特性:独特性;稳定性;整体性;功能性;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人格结构:气质(先天);性格(后天)。

[展开全文]
贾悦 · 2021-04-18 · 该任务已被删除 0

1、气质:是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灵活性等方面动力性质的心理特征。

脾气、性情,风格,不决定成就,但影响效率,和道德无关,相对稳定,少部分可后天可塑

气质类型学说:体液说;体型说;血型说;激素说

情绪稳定:个体的兴趣和抑制能达到平衡

希波克拉底:体液说:

多血质:外向,情绪稳定;擅长人际交往,做事特点,三分钟热度,优势,弱点,猪八戒

胆汁质:外向,不稳定;保护别人,义,知心朋友,孙悟空,短跑,热爱兴趣

黏液质:内向,稳定;沙和尚,实干,识人用人能力,天生情绪淡薄

抑郁质:内向,不稳定;专业技术类工作,至善,理性潜能。

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

2、性格:个体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以及与这种态度相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相对稳定,可塑性

态度:人对人、事物的反映倾向性,后天,由认知、情感、行为倾向构成。

性格的结构:态度;意志、情绪、理智方面。

人格理论:

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的动力理论

本我:原始本能,快乐原则(长乐未央,生本能,死本能);

自我:理性和审慎,现实原则(调节本我和超我);

超我:道德化的我,至善原则(获益)

荣格:内-外向人格类型理论(态度*驱力)

四种驱力:思维,情感,感觉,知觉型

人格特质理论:奥尔波特:特质是人格的基础。共同特质;个人特质(首要、中心、次要特质)

卡特尔:16PF人格因素调查表。共同、个别、表面、根源特质

艾克森:EPQ。内外向、神经质、精神质(冷漠性)三个维度。

 

[展开全文]
贾悦 · 2021-04-18 · 该任务已被删除 0

中年期思维发展
现实性、灵活性、智慧性 

[展开全文]
甘祥 · 2021-07-13 · 该任务已被删除 0

第一节    概述

二、社会交换论

从经济学的投入-产出关系视角,研究社会行为。

“人们之间的互动,是物质与非物质的一种交换”

二、社会交换论-5格基本观点

成功命题:得到奖赏,就重复行为,奖赏越多,重复频率越高。

刺激命题:相同的刺激,引起相同/相似的行为。

价值命题:行为结果越有价值,重复的可能性越高。

剥夺-满足命题:重复获得相同奖赏的次数越多,价值越小。

{边际效用递减}每增加一个单位的投入,其效用呈递减趋势。

侵犯-赞同命题:当个体没有得到期待的奖励,或者受到出乎意料的惩罚时,他可能产生愤怒,从而出现侵犯行为,此时侵犯行为对他更有价值。

反之,个体得到预期奖励,或没受惩罚,他会高兴,从而采取赞同行为,此时赞同行为对他更有价值。

三、符号互动论

基本内容:

意义、符号对社会行为作用重大。

通过符号的互动,人们形成自我概念,建立关系,处理外在信息。符号包括语言、文字、记号、动作姿势表情,等。

主要观点:

自我、心智和社会,不是彼此分离的,而时符号互动的过程,三者各自的形成和发展都以符号为前提。如果人没有使用符号的能力,心智、自我会混乱。

语言时心智和自我形成的主要机制。

心智时社会过程的内化,内化就是人的“自我互动”。

行为并不是个体对刺激的机械反应,而是自己“设计”的,个体在符号互动中学会社会允许的限度内行事。

个体行为受自身对情境的定义的影响,个体不断在赋予事物意义。

个体与他人的面对面互动,协商的中心问题,时双方的身份和身份的意义。

自我时社会的产物,是主我和客我互动的结果。

四、精神分析论

(一)弗洛伊德经典精神分析论

意识、前意识、前意识

力比多

生本能、死本能

快乐原则、现实原则、至善原则

本我、自我、超我

(二)荣格的分析心理学

人的精神优崇高的抱负,而不是自然主义的。

神经症的解除,不是心理治疗的目的,而是人格发展的副产品。

心理治疗的目的,是帮助他们树立一种面对苦难的、哲学式的耐心和坚定。

集体无意识

(三)新精神分析论

强调社会、文化因素对人格的影响。

 

 

 

 

 

 

 

 

 

 

 

 

 

 

 

 

 

 

 

[展开全文]

授课教师

心理咨询师 大咖讲师

课程特色

视频(66)
PPT(21)
下载资料(20)
作业(56)

最新学员

学员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