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3844人加入学习
(6人评价)
2021年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精讲课
价格 ¥ 1280.00
该课程属于 2021心理咨询师(中科院)-实操强化拓展班 请加入后再学习

第四节       童年期的心理发展

童年期心理的一般特点:

1、学习逐渐成为儿童的主导活动

2、逐步掌握书面言语

3、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

4、心理活动的有意性和自觉性进一步发展

5、集体意识和个性的初步形成

第一单元    童年期的学习

一、学习是小学儿童的主导活动

二、教和学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

三、小学儿童的学习逐渐转向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

四、“学会学习”是小学生最基本的学习任务

五、学习促进小学儿童心理积极发展

第二单元       童年期的认知发展

一、记忆的发展

(一)复诵策略

(二)组织策略

(三)系统化策略

(四)巧妙加工策略

第一,有意识记超过无意识记成为识记得主要方式(四年级有意识记开始超过无意识记)

第二,意义记忆逐渐占主导地位(7岁,意义识记为28%:10岁,44%:12岁,45%:15岁,83%)

第三,词的抽象记忆的发展速度逐渐超过形象记忆(五年级后超越明显)

二、道德发展

(一)道德情感的发展

(二)道德认知的发展

(三)道德行为的发展

1、亲社会行为

2、攻击行为

三、童年期的同伴交往

四、友谊的发展

五、家庭人际关系对童年期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六、儿童人际交往的发展变化趋势

(二)思维形式的发展

1、概括能力的发展

(1)直观形象水平

(2)形象抽象水平

(3)初步本质抽象水平

李丹等关于小学儿童对寓言故事、比喻词(成语)理解发展的研究,揭示了小学儿童概括能力发展的三级水平:

(1)直观形象水平:儿童只停留在对比喻词的表面的具体情节(形象)的理解。“有头无尾”——低年级学生说:“有头无尾表示人,因为人是有头没有尾巴的”。”走马看花“——低年级学生说:“马走得很快,花一排排往后退”。

(2)形象抽象水平:儿童企图揭路寓意或隐喻,但还脱离不了直观情节,离不开具体形象。“临渴掘井”——中年级学生说:“要吃水,早就应该准备好。”“刻舟求剑”——中年级学生说:"这个人是笨蛋,不用脑子,因为他只看到剑从船边落下去的,不想到船是会走的。“

(3)本质抽象水平:儿童开始摆脱具体情节和直观形象,揭示比喻词的隐喻。(高小、初一)“独木不成林”——“一个人的力量是不能成大事的。”“一毛不拔”——很小气的意思。“

处于第三极水平的人数到高小、初一才占74.6%中级占55%,低年级为0。可见,本质抽象在小学还刚开始,中高年级差距大,高年级是飞跃期,真正发展要到青少年期。

2、词语概念的发展

3、推理能力的发展

(1)演绎推理能力的发展

(三)新的思维结构的形式

1、掌握守恒

2、形成守恒概念的推理方式

第三单元    童年期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一、自我意识的发展

童年期自我描述是从比较具体的外部特征逐步转向比较抽象的内部心理特征。

(一)自我评价能力的特点

1、自我评价的独立性日益增长

2、自我评价的批判性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3、自我评价的内容逐渐扩大和深化

4、自我评价的稳定性越来越高

(二)自我控制能力

1、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罗腾伯格的延迟满足

2、影响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因素

(1)认知和策略

(2)榜样的作用

(3)家庭教育

二、道德发展

(一)道德情感的发展

(二)道德认知的发展

皮亚杰采用对偶故事法揭示道德认知三阶段:

(1)前道德判断阶段(4-5岁)儿童尚不能判断,直接接受行为的结果。

(2)他律道德判断阶段(4、5-8、9岁)作出判断的主要依据是行为的物质后果,而不考虑的主要动机

(3)自律道德判断阶段(8、9岁以后)

儿童的道德判断受自己主观价值的支配。

(三)道德行为的发展

1、亲社会行为

2、攻击行为

3、欺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攻击行为

欺负与被欺负

(一)欺负及其特征

欺负是指力量较强的一方有意地对另一方施加身体的或心理的伤害行为。与一般攻击性行为相比,

欺负有三个基本特征:

(1)未受激惹性

(2)力量的不均衡性

(3)重复发生性

(二)关于儿童欺负原因的理论解释

1、“竞争假设”理论:对受挫和失败的反应

2、“外部特异性假设”理论:受欺负的原因是自己具有一些外部异常特征

3、“依恋理论”:儿童早期形成的不安全感

4、“心理理论”:儿童对他人心理状态以及他人行为与其心理状态的关系的推理或认知

三、童年期的同伴交往

(一)同伴交往的重要意义

(二)同伴交往中儿童的人气特点

1、受欢迎的儿童

2、不受欢迎的儿童

3、受忽视的儿童

四、友谊的发展

(一)友谊对童年期儿童的重要性

(二)儿童对友谊认识的发展

1、(约3-5岁)短期游戏伙伴关系

2、(约6-9岁)单向帮助关系

3、(约9-12岁)双向帮助关系

4、(约12岁以后)亲密而又相对持久的共享关系

(三)影响选择朋友的因素

1、相互接近

2、行为、品质、学习成绩和兴趣相近

3、人格尊重、心理和谐并相互敬慕

4、人际交往中的协同关系

五、家庭人际关系对童年期心理发展的影响

(一)亲子关系的发展变化

1、父母与儿童直接交往时间明显减小

2、父母教养关注重点转移

3、父母对儿童的控制力量发生变化——三阶段模式

(1)父母控制(6岁以前),大部分重要决定由父母做出

(2)共同控制(6-12岁),父母在一定距离内监控儿童

(3)儿童控制(12岁以上),儿童自己做出更多的决定

(二)童年期亲子关系的特点

(三)家长的素质决定亲子关系的质量

六、儿童人际交往的发展变化趋势

童年期的心理卫生

一、学会学习

二、培养良好的品行

 

 

 

 

 

 

 

 

 

 

 

 

 

 

 

 

 

 

 

 

 

 

 

 

 

 

 

 

 

 

 

 

[展开全文]

授课教师

心理咨询师 大咖讲师

课程特色

视频(66)
PPT(21)
下载资料(20)
作业(56)

最新学员

学员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