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有很多种,有亲有疏,不同的关系,就会出现不同的社交距离,无论怎样,我们内心深处还是最渴望建立良好甚至优质的亲密关系。

那么,怎样的亲密关系才算是高质量的亲密关系呢?

1、意识与意识是可以交流的关系。

两个人也好,三个人也罢,亦或者多人的团体关系,在这些人的交往中,我们可以各自抒发各自的意见。

这些意见有与我们意识层面相同的观点,也有不同的观点。但这些交流是允许求同存异的。

Ta们是可以独树一帜,也可以团结统一的。因此,这样的交流可以算作是正向流动的。

Ta不会在交流中形成阻滞,而这样团体中的这些人的认知,对整个世界的看法、或人生经验与道理、甚至是购买一件商品需要花费多少钱才划算等等观点,都是可以琴瑟和鸣的。

Ta们在一个区域内可以形成共振。也就是说,这些人分享出来的认知是可以五花八门的,但总会在一个统一的认知区间内产生统一的共鸣。

2、彼此间的情绪是可以被倾听、被看到的。

比如,小A刚刚失去了自己心爱的小狗,ta很伤心,但当ta将这件事对小B讲的时候,小B愿意倾听,也能看到小A的悲伤,并可以让小a通过自己关切的眼神、语言以及表情看到这样为小狗的逝去悲伤的自己。小A与小B之间,情绪在此能得到很好的镜映与容纳。

3、彼此之间不仅能分享快乐的事,也能分享悲伤的事。

就像上面这个例子,当小A的痛苦悲伤被倾听、被看见、被容纳之时,小B内心也会涌现出同样类似的伤痛过往并愿意分享出来。

小A与小B一起愿意面对彼此的痛苦、悲伤、无助、甚至是绝望的感觉。

而反之,倘若小A分享出自己的悲伤与痛苦,ta在向小B提起这件事时,其实是希望能在小B这里得到温暖的回应的,而小B若是丝毫不能承受住小A的这些伤口疼痛的感受,回避、逃开、甚至是恶言相向:“你去找别人说去,别跟我说这种事。”

Ta以为,这些伤口只要不提及,小A内心的痛苦就能不药而愈了?

归根结底,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是小B不敢面对自己内心同样的创口,一旦外面接收的讯息,在产生痛苦、悲伤、绝望等情绪时,小B 就会回避着把自己包裹起来,ta不知道该如何处理自己内心的这些伤口,所以就会在小A向ta诉说时,采取回避甚至恶言相向的态度来回避自己内心的陈年伤口。

换句话说,其实是小B 不太会处理自己的负面情绪,ta无法面对一个陷入无助、脆弱的自己。

小A遇上这样的情况,是没办法很好的倾诉的。

一个良好的倾诉对象,ta需要是一个可以承得住你所有不良情绪的容器,你需要被看见,被温暖,被镜映,被包容,被接纳。

在朋友团体之间高质量的互动是需要达到以上三点的要求的。

那么,在家庭当中夫妻之间、亲子之间需要怎样高质量的交往呢?

除了要达到前三种,还需要达到第4种:

那就是肢体与肢体的接触。

比如,一个温暖的拥抱啊、牵牵手、拍拍头或肩背啊等等,这样的肢体接触能给人温暖与鼓励,这样的亲密接触也是一个家庭当中高质量的关系自然而然的需要。

*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学习交流之用。如涉及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