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当你对某件事情生气的时候,你是在情绪化表达还是在表达情绪呢?情绪化的表达和表达情绪,这是两种处理问题的方式,也会造成不同的结果。


面对孩子的问题,我们习惯了情绪化表达,即在语言和行为中带着情绪,用情绪告诉孩子:我生气了。让他意识到:我之所以这么愤怒,都是因为你造成的,你需要为此负责。你必须要改变,我才不会这么生气,才会对你好脸色。直接的行为表现是吼孩子、冲孩子发脾气、摔摔打打。


为什么会有情绪化表达?因为父母的怒火背后往往隐藏着恐惧和无助,脆弱和期待。担心向孩子表达自己的无助会让他看不起,于是父母穿上愤怒的盔甲,用吼骂让他屈服,让他听话。可是愤怒和惩罚,只会激发恐惧。一旦惩罚消失,他很可能变得变本加厉,以补偿过去的压抑。而且很多父母吼完了孩子后感觉并不好,并没有因此轻松一些,还多了一份内疚和自责。


那该怎么办呢?处理情绪的真正方法,是表达情绪,坦诚交流,说出自己真实的感受和期待。你可以说:“我刚才有些生气,我对你的行为有什么样的想法和感受。”“我很害怕,我害怕失去你。”等等的话语。当你的情绪被表达、被对方看到,它的威力也就烟消云散了。你就从被情绪掌控变成了掌控情绪。


表达情绪,其实也是一个真实地面对自己的过程,需要觉察;需要及时觉察自己的内心,看到愤怒背后的恐惧,强势背后的脆弱;需要不断练习。每当有了情绪,父母们要先尝试着觉察情绪,和自己的感受相连接,试着表达自己。这并不容易。我们早已习惯了用头脑去分析评判,习惯了冲动行事,习惯了掩饰和伪装。但我们依旧要去练习真诚地表达。因为你离真实的自己越近,你就离真实的孩子越近。